第199章 粮店辞行
关灯
小
中
大
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
却在这一刻被哽在了喉头。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岳母突然像变戏法一样, 把一个银镯子塞到了他的手里。
这个银镯子,是凌觅诗的陪嫁之物, 内侧还刻着“永结同心”四个字。
然而,如今“心”字却缺了半角, 显然是被弹片崩掉的。
夜幕降临,夜露如轻纱般爬上窗棂。
古之月站在阁楼上, 默默地整理着自己的行囊。
昏黄的煤油灯光, 映照在墙上那张陈旧的照片上。
那是六年前,他们在金陵成婚时拍摄的。
照片里,凌觅诗身着一袭月白色的旗袍, 身姿婀娜,鬓角别着一朵洁白的栀子花, 宛如仙子下凡。
她的身后,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 斑驳的树影正好落在“古凌联姻”的喜榜上, 仿佛是上天对他们婚姻的祝福。
古之月的指尖轻轻地划过照片中妻子那美丽的笑脸,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痛楚。
就在这时,楼下突然传来一阵压低的争吵声。
他听得出,那是凌凤山的安徽话, 夹杂着岳母的啜泣声: “你就这么放心让他去? 都匀的天气比鬼子还毒——” “毒?” 凌凤山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尖锐, 就像砻谷机碾过石子一样, “当年金陵城破,咱们躲在米仓里, 听见鬼子用刺刀挑开米袋时,你忘了?” 佛珠在木楼梯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仿佛是某种神秘的信号。
“现在他去端鬼子的粮窝子,正是时候。
” 这句话在空气中回荡, 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
第二天清晨,朝天门码头被晨雾笼罩, 宛如一幅水墨画。
江风徐徐吹来,带着嘉陵江的泥沙味, 与码头工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曲独特的交响乐。
古之月身背半旧的帆布包, 包角处还残留着常德突围时被弹片擦过的焦痕, 这是他历经战火洗礼的证明。
岳父凌凤山则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竹布衫, 颈间的佛珠已被一枚子弹壳项链所取代, 那是古之月从他女儿遗体旁捡到的, 承载着无尽的哀思和回忆。
“小旺,一路平安。
” 朱大伯的扬州话如春风般和煦, 带着商人特有的温润。
他递过一个漆盒, 里面装着的是古之月的朱大娘送来的千层底。
“你大娘说鞋跟里塞了朱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能辟邪呢。
” 朱大伯微笑着解释道。
古之月接过漆盒, 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关怀。
他凝视着朱大伯, 注意到老人眼角的皱纹里似乎嵌着五年前送他去军校时的霜雪。
那时的朱大伯还是下关码头的一名跑运输的商人, 而如今,他的袖口还沾着逃离金陵时的油污,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渡轮的汽笛突然撕破晨雾, 惊飞了栈桥上的水鸟。
古之月看见凌凤山往他手里塞了块怀表, 正是昨天在粮店看见的那块, 铜壳内侧刻着“民国二十五年春,觅诗赠”, 是结婚时妻子送的礼物, 表盖边缘还留着弹孔的凹痕—— 那是她临终前紧紧攥着的。
“到了都匀,去西山寺重新弄个碑。
” 凌凤山的声音突然轻得像江雾, “我听说你在西山寺给觅诗和乐凌的弄了个衣冠冢, 这是碑上的字,是我请张老先生写的,‘母女同辉’。
” 他转身望向雾蒙蒙的江面, 佛珠在晨风中晃出细碎的光, “替我在碑前烧把米,她们娘俩爱吃新米做的粥。
” 古之月点头,苏北话堵在喉头: “爹,等鬼子的粮船沉了,都匀的米价就该跌了——” 他没说完,渡轮的第二声汽笛响起, 催促着乘客登船。
码头上的挑夫们喊起新的号子, “嘿呦嘿呦”的声音里, 混着岳母偷偷塞给他的荷包, 里面装着晒干的栀子花, 是凌觅诗生前最爱的香味。
踏上跳板时,他忽然想起徐天亮。
那小子昨天在码头分手时, 还晃着少尉肩章笑他: “他这是要去当粮秣官? 不会忘了给古之月留两箱美国罐头——” 话没说完,刘海棠的湘潭话就甩过来: “美什么国? 先把你家的肥皂囤够, 省得在后勤部连擦枪油都买不起。
” 渡轮缓缓离岸,古之月望着渐渐缩小的码头, 凌凤山的身影变成个晃动的蓝点, 颈间的子弹壳在阳光里闪了一下, 像颗未落的泪。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电报, “都匀”二字硌着掌心, 突然觉得这不是报到通知, 而是妻子从云端递来的手, 牵着他走向那个必须讨还的血债。
江雾渐散,前方的江面泛着粼粼波光, 远处隐约传来机帆船的突突声。
古之月打开怀表,指针正指向八点十五分, 正是六年前凌觅诗披上婚纱的时刻。
表盖内侧的弹孔里,嵌着半片细小的瓷片, 那是她打碎陪嫁的青瓷碗, 塞进他军装口袋的碎片,说 “见瓷如见人”。
汽笛再次响起,惊起一群江鸥。
古之月望着船尾剪开的浪花, 忽然想起徐天亮临走时说的话: “要是在战场上遇见山田那老鬼子, 记得给老子留颗子弹, 老子要亲手崩了他给死去的父老亲人报仇。
” 他笑了笑,手按在帆布包上的二十响枪套, 金属的冷意透过布料传来, 如同当年妻子指尖的温度。
船行渐远,朝天门的吊脚楼变成水墨画里的淡影。
古之月摸出岳母塞的栀子花, 花香混着江风,恍惚间又回到金陵的那个夏天, 凌觅诗站在梧桐树下, 朝他晃着刚摘的栀子花, 鬓角的碎发被风吹起, 像落在时光里的雪。
汽笛最后一次长鸣, 渡轮驶入开阔的江面。
古之月望着前方的雾霭, 知道在都匀等待他的, 不只是孙总队长的缉私总团, 还有埋在西山寺的两份衣冠, 以及无数个像凌记粮行那样, 在战火里挣扎的粮囤。
他摸了摸肩章上的中尉军衔, 突然觉得这不是衔级, 而是刻在骨头上的债, 迟早要拿鬼子的血来偿。
船尾的浪花渐渐平复, 如同他即将踏入的战场, 表面平静下暗涌着无数杀机。
但此刻,怀表的滴答声在耳边清晰, 栀子花的香味在鼻尖萦绕, 他知道,有些路必须有人走, 有些仇必须有人报, 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 也要带着妻女的遗愿,一步步踏过去。
晨雾散尽,阳光铺满江面。
古之月挺直腰板,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影, 苏北话在心里默默念道: “觅诗,乐凌,等着我。
这次,咱们的家园,谁也抢不走。
” 喜欢百年家族:百战求生请大家收藏:()百年家族:百战求生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岳母突然像变戏法一样, 把一个银镯子塞到了他的手里。
这个银镯子,是凌觅诗的陪嫁之物, 内侧还刻着“永结同心”四个字。
然而,如今“心”字却缺了半角, 显然是被弹片崩掉的。
夜幕降临,夜露如轻纱般爬上窗棂。
古之月站在阁楼上, 默默地整理着自己的行囊。
昏黄的煤油灯光, 映照在墙上那张陈旧的照片上。
那是六年前,他们在金陵成婚时拍摄的。
照片里,凌觅诗身着一袭月白色的旗袍, 身姿婀娜,鬓角别着一朵洁白的栀子花, 宛如仙子下凡。
她的身后,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 斑驳的树影正好落在“古凌联姻”的喜榜上, 仿佛是上天对他们婚姻的祝福。
古之月的指尖轻轻地划过照片中妻子那美丽的笑脸,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痛楚。
就在这时,楼下突然传来一阵压低的争吵声。
他听得出,那是凌凤山的安徽话, 夹杂着岳母的啜泣声: “你就这么放心让他去? 都匀的天气比鬼子还毒——” “毒?” 凌凤山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尖锐, 就像砻谷机碾过石子一样, “当年金陵城破,咱们躲在米仓里, 听见鬼子用刺刀挑开米袋时,你忘了?” 佛珠在木楼梯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仿佛是某种神秘的信号。
“现在他去端鬼子的粮窝子,正是时候。
” 这句话在空气中回荡, 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
第二天清晨,朝天门码头被晨雾笼罩, 宛如一幅水墨画。
江风徐徐吹来,带着嘉陵江的泥沙味, 与码头工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曲独特的交响乐。
古之月身背半旧的帆布包, 包角处还残留着常德突围时被弹片擦过的焦痕, 这是他历经战火洗礼的证明。
岳父凌凤山则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竹布衫, 颈间的佛珠已被一枚子弹壳项链所取代, 那是古之月从他女儿遗体旁捡到的, 承载着无尽的哀思和回忆。
“小旺,一路平安。
” 朱大伯的扬州话如春风般和煦, 带着商人特有的温润。
他递过一个漆盒, 里面装着的是古之月的朱大娘送来的千层底。
“你大娘说鞋跟里塞了朱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能辟邪呢。
” 朱大伯微笑着解释道。
古之月接过漆盒, 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关怀。
他凝视着朱大伯, 注意到老人眼角的皱纹里似乎嵌着五年前送他去军校时的霜雪。
那时的朱大伯还是下关码头的一名跑运输的商人, 而如今,他的袖口还沾着逃离金陵时的油污,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渡轮的汽笛突然撕破晨雾, 惊飞了栈桥上的水鸟。
古之月看见凌凤山往他手里塞了块怀表, 正是昨天在粮店看见的那块, 铜壳内侧刻着“民国二十五年春,觅诗赠”, 是结婚时妻子送的礼物, 表盖边缘还留着弹孔的凹痕—— 那是她临终前紧紧攥着的。
“到了都匀,去西山寺重新弄个碑。
” 凌凤山的声音突然轻得像江雾, “我听说你在西山寺给觅诗和乐凌的弄了个衣冠冢, 这是碑上的字,是我请张老先生写的,‘母女同辉’。
” 他转身望向雾蒙蒙的江面, 佛珠在晨风中晃出细碎的光, “替我在碑前烧把米,她们娘俩爱吃新米做的粥。
” 古之月点头,苏北话堵在喉头: “爹,等鬼子的粮船沉了,都匀的米价就该跌了——” 他没说完,渡轮的第二声汽笛响起, 催促着乘客登船。
码头上的挑夫们喊起新的号子, “嘿呦嘿呦”的声音里, 混着岳母偷偷塞给他的荷包, 里面装着晒干的栀子花, 是凌觅诗生前最爱的香味。
踏上跳板时,他忽然想起徐天亮。
那小子昨天在码头分手时, 还晃着少尉肩章笑他: “他这是要去当粮秣官? 不会忘了给古之月留两箱美国罐头——” 话没说完,刘海棠的湘潭话就甩过来: “美什么国? 先把你家的肥皂囤够, 省得在后勤部连擦枪油都买不起。
” 渡轮缓缓离岸,古之月望着渐渐缩小的码头, 凌凤山的身影变成个晃动的蓝点, 颈间的子弹壳在阳光里闪了一下, 像颗未落的泪。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电报, “都匀”二字硌着掌心, 突然觉得这不是报到通知, 而是妻子从云端递来的手, 牵着他走向那个必须讨还的血债。
江雾渐散,前方的江面泛着粼粼波光, 远处隐约传来机帆船的突突声。
古之月打开怀表,指针正指向八点十五分, 正是六年前凌觅诗披上婚纱的时刻。
表盖内侧的弹孔里,嵌着半片细小的瓷片, 那是她打碎陪嫁的青瓷碗, 塞进他军装口袋的碎片,说 “见瓷如见人”。
汽笛再次响起,惊起一群江鸥。
古之月望着船尾剪开的浪花, 忽然想起徐天亮临走时说的话: “要是在战场上遇见山田那老鬼子, 记得给老子留颗子弹, 老子要亲手崩了他给死去的父老亲人报仇。
” 他笑了笑,手按在帆布包上的二十响枪套, 金属的冷意透过布料传来, 如同当年妻子指尖的温度。
船行渐远,朝天门的吊脚楼变成水墨画里的淡影。
古之月摸出岳母塞的栀子花, 花香混着江风,恍惚间又回到金陵的那个夏天, 凌觅诗站在梧桐树下, 朝他晃着刚摘的栀子花, 鬓角的碎发被风吹起, 像落在时光里的雪。
汽笛最后一次长鸣, 渡轮驶入开阔的江面。
古之月望着前方的雾霭, 知道在都匀等待他的, 不只是孙总队长的缉私总团, 还有埋在西山寺的两份衣冠, 以及无数个像凌记粮行那样, 在战火里挣扎的粮囤。
他摸了摸肩章上的中尉军衔, 突然觉得这不是衔级, 而是刻在骨头上的债, 迟早要拿鬼子的血来偿。
船尾的浪花渐渐平复, 如同他即将踏入的战场, 表面平静下暗涌着无数杀机。
但此刻,怀表的滴答声在耳边清晰, 栀子花的香味在鼻尖萦绕, 他知道,有些路必须有人走, 有些仇必须有人报, 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 也要带着妻女的遗愿,一步步踏过去。
晨雾散尽,阳光铺满江面。
古之月挺直腰板,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影, 苏北话在心里默默念道: “觅诗,乐凌,等着我。
这次,咱们的家园,谁也抢不走。
” 喜欢百年家族:百战求生请大家收藏:()百年家族:百战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