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第37章火德之辩
关灯
小
中
大
正德二年九月廿三,酉时初刻,太学辟雍殿一片静谧。
琉璃瓦上刚刚落下的新霜,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烁着点点微光。
檐角那刻有脊兽,鎏金的喙部挂着晶莹的冰棱,折射出细碎且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太学的庄严与神秘。
太学博士陈邦彦神色庄重,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坛。
微风轻轻拂过,他袖口绣着的「止戈为武」图案随风飘动,不经意间露出了内衬上的「算珠纹」补丁。
这补丁可不一般,乃是昨日刘娘娘特意吩咐火器监绣娘精心制作赠送的,美其名曰「工武同源」,巧妙地暗合了《周礼·考工记》中「兵车之工五」的古老规制。
“今日,我们来讲讲《五行志》与本朝的祀典。
”陈邦彦轻轻叩了叩青铜镇纸,镇纸上那《考工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十二个字,乃是太祖皇帝亲书的拓本,字迹刚劲有力,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一众生员,最后将视线定格在了右首第一位的夏皇后族侄夏承宗身上。
只见夏承宗衣襟上别着一枚“火德真君”银佩,显得格外醒目。
讲堂东侧的玻璃柜里,“火德铜”的残件与新铸的刻有「工」字纹的火铳并排摆放着,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即将展开的激烈辩论。
陈邦彦手持《白虎通德论》卷五,用玉圭镇纸稳稳地压住帛书,严肃地说道:“《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其中提到‘火者炎上,其于王事为权谋’,由此可见,火德之说原本并非源自天命。
永始元年谷永在奏疏中也说‘火为礼,礼亏则罚见’,这分明是灾异谴告的理论,与所谓的德运又有什么关系呢?” 夏承宗听闻此言,猛地振袖而起,手中符篆上《太上赤文洞神三箓》的朱砂咒文清晰可见。
他理直气壮地反驳道:“《唐会要》卷十记载,开元六年曾敕建荧惑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也明确规定在孟夏时节祭祀大火星,难道能说前朝这些举措都是荒谬之举吗?” 陈邦彦毫不示弱,迅速展开《旧五代史·梁书》的抄本,说道:“王溥的《五代会要》卷三记载,梁开平元年将枢密院改为崇政院,正是为了避开火德相克。
欧阳修也曾讥讽朱梁‘以金德自居,而反以火德厌胜’,这就是你们所说的顺应天命吗?” 此时,玻璃柜内的火铳膛线恰好映照着夕照,将《营造法式》卷二十八“镟作制度”的图案投影在了墙壁上。
陈邦彦灵机一动,拿起炭笔顺着投影的轮廓勾画起来,继续说道:“洪武八年的《大明集礼》卷十二记载‘国初祀大火星于露台’,然而永乐迁都之后,《太常续考》卷
琉璃瓦上刚刚落下的新霜,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烁着点点微光。
檐角那刻有脊兽,鎏金的喙部挂着晶莹的冰棱,折射出细碎且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太学的庄严与神秘。
太学博士陈邦彦神色庄重,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坛。
微风轻轻拂过,他袖口绣着的「止戈为武」图案随风飘动,不经意间露出了内衬上的「算珠纹」补丁。
这补丁可不一般,乃是昨日刘娘娘特意吩咐火器监绣娘精心制作赠送的,美其名曰「工武同源」,巧妙地暗合了《周礼·考工记》中「兵车之工五」的古老规制。
“今日,我们来讲讲《五行志》与本朝的祀典。
”陈邦彦轻轻叩了叩青铜镇纸,镇纸上那《考工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十二个字,乃是太祖皇帝亲书的拓本,字迹刚劲有力,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一众生员,最后将视线定格在了右首第一位的夏皇后族侄夏承宗身上。
只见夏承宗衣襟上别着一枚“火德真君”银佩,显得格外醒目。
讲堂东侧的玻璃柜里,“火德铜”的残件与新铸的刻有「工」字纹的火铳并排摆放着,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即将展开的激烈辩论。
陈邦彦手持《白虎通德论》卷五,用玉圭镇纸稳稳地压住帛书,严肃地说道:“《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其中提到‘火者炎上,其于王事为权谋’,由此可见,火德之说原本并非源自天命。
永始元年谷永在奏疏中也说‘火为礼,礼亏则罚见’,这分明是灾异谴告的理论,与所谓的德运又有什么关系呢?” 夏承宗听闻此言,猛地振袖而起,手中符篆上《太上赤文洞神三箓》的朱砂咒文清晰可见。
他理直气壮地反驳道:“《唐会要》卷十记载,开元六年曾敕建荧惑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也明确规定在孟夏时节祭祀大火星,难道能说前朝这些举措都是荒谬之举吗?” 陈邦彦毫不示弱,迅速展开《旧五代史·梁书》的抄本,说道:“王溥的《五代会要》卷三记载,梁开平元年将枢密院改为崇政院,正是为了避开火德相克。
欧阳修也曾讥讽朱梁‘以金德自居,而反以火德厌胜’,这就是你们所说的顺应天命吗?” 此时,玻璃柜内的火铳膛线恰好映照着夕照,将《营造法式》卷二十八“镟作制度”的图案投影在了墙壁上。
陈邦彦灵机一动,拿起炭笔顺着投影的轮廓勾画起来,继续说道:“洪武八年的《大明集礼》卷十二记载‘国初祀大火星于露台’,然而永乐迁都之后,《太常续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