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关灯
小
中
大
文畅曾守吴兴,后人遂题其诗于吴兴之洲,因为名耳。
” ◇白苹 明曰:“经典言苹者多,先儒罕有解释。
《毛诗草木疏》亦未为分子,而《湖州图经》谓之不滑之莼,大谬矣。
按《尔雅·释草》云:‘苹,大萍’,《左传》云:‘苹蘩蕴藻之菜’,然则苹为萍类,根不植泥,生于水上,今人呼为浮菜者是也。
入夏有花,其花正白,故谓之白苹。
”或曰:“苹花夏生,而柳恽诗云‘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何也?”答曰:“以苹花色白,故通无之时,亦可呼为白苹也。
” ◇蔓菁 今人呼菘为蔓菁,云北地生者为蔓菁,江南生者为菘,其大同而小异耳,《食疗本草》所论亦然。
明曰:“此盖习俗之非也。
余少时亦谓菘为蔓菁,常见医方用蔓菁子为辟谷药,又用为涂头油,又用之消毒肿。
每讶菘子有此诸功,殊不知其所谓。
近读《齐民要术》,乃知蔓菁是萝菔苗,平生之疑涣然冰释,即医方所用蔓菁子、皆萝菔子也。
汉桓帝时年饥,劝人种蔓菁以充饥;诸葛亮征汉,令军人种萝菔。
则萝菔蔓菁为一物,无所疑也。
然则北人呼菘为蔓菁,与南人不同者,亦有由也。
盖鼎峙之世,文轨不同。
魏武之父讳嵩,故北人呼蔓菁,而江南不为之讳也。
亦由吴主之女名二十,而江南人呼二十为念,而北人不为之避也。
由此言之,蔓菁本为萝菔苗,亦已明矣。
”或曰:“根苗一物,何名之异乎?”答曰:“按地骨苗名枸杞,芎穷苗名蘼芜,藕苗名莲荷,亦其类也。
斯例实繁,不可胜纪,何独蔓菁萝菔不可异名乎?”又曰:“今北人呼为蔓菁者,其形状与江南菘菜不同何也?”答曰:“凡药草、果实、蔬菜,逾境则形状小异,而况江南北地乎?” ◇杞梓 近代文人多以杞梓为大材,可为栋梁之用。
明曰:“杞梓小材木,可为器物之用耳。
何以言之《左传》云:‘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与皮革同文,故知非大材。
《孟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释木》云:‘杞,枸檵’。
郭璞曰:‘今枸杞也’。
《尚书·梓材》云:“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
孔安国曰:‘梓,漆也’。
《诗》云:‘椅桐梓漆’,然则梓非漆之别名,可以为漆器之材耳。
是知杞之与梓,皆柔软之木。
杞则可为杯棬,梓则可为漆器,其非栋梁之材也明矣。
”或曰:“昔秦人伐梓,其中一青牛梓,非大木耶?”答曰:“梓本大木,但其为货之时,析而断之为小材耳。
” ◇七夕 明曰:“古书皆以七月七日之夕,谓之七夕。
今北人即以七月六日之夕乞巧,询其所自,则说有异端,静而思之抑有由也。
盖鼎峙之世,或中分之时,南北异文,车书不一,必北朝帝王有当七日而崩者,故其俗间用六日之夕,南人不为之忌,不移七日之夕,由此而论,昭然可见。
” ◇杨沟 崔豹《古今注》云:“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杨柳于其上也。
一曰羊沟,谓羊喜触垣墙,作沟以隔之,故曰羊沟。
”明曰:“凡沟有露见其明者,有以土填其上者,土填其上者谓之阴沟,露见其明者谓之阳沟。
言阳以对阴,无他说也。
” ◇化鸡 《风俗通》云:“鸡,朱氏之所化,故呼鸡作朱朱声。
”明曰:“万物之生,始于开辟。
轩辕之世,已知十二属之所配。
岂朱氏之姓,兴于轩辕之前乎按朱氏出于邾国之后,春秋之时,未有朱氏,岂春秋之后方有鸡乎《风俗通》以呼鸡作朱朱声,即云朱氏之化;且呼鸭作与与声,又是谁氏之化邪?” ◇脾磨 世上医人见人病不能饮食,即云“脾不磨”者。
明曰:“按凫、鹜、鹅、鸡之类,口无牙齿,不能噍嚼,须脾磨之,然后能消,故其脾皮悉皆坚厚。
若人则异畜兽,既有齿牙能嚼食物,故脾皆虚软,惟用气化耳。
病人脾胃气弱,即不能化食,非不磨也。
《家语》云:‘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龉者九窍而胎生’。
胎卵既殊,脾胃亦别。
而医人不喻斯理,一概而言,历代虽多,曾无悟者。
” ◇丘氏 孔缅《唐韵》引《风俗通》云:“丘氏鲁左丘明之后也。
”明曰:“丘明出自齐太公之后,不因丘明得姓。
按《艺文志》云‘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故《春秋传》称《左氏传》,岂其子孙以父祖之名而为姓乎且昭二十三年《左氏》有邾大夫丘弱,则左氏为传之时,已有丘氏,则非丘明之后也明矣。
《风俗通》之妄,《唐韵》之疏也。
” ◇字书 兹、{艹兹}、滋。
三字《说文》孳,一字《字样》。
明曰:“《字样》言讹者即是正也。
按《书》云:‘树德务滋’。
又云‘名言兹在’。
‘兹’古文并作‘兹’,上従草,下従二幺。
盖以隶书草之其画直过竖书直下,即今文作‘兹’,雅当其理。
幺者物之初生之貌,故兹、几、孳、幽之字,皆従二幺。
文义交通,音韵相近。
是知兹盖、兹此、兹黑等字皆従二幺,别有转注音相近者亦皆准此。
”或问曰:“安知《左传》水兹之字,不従水乎?”答曰:“按杜注《左传》云:‘滋,浊也’。
不训为黑。
假令‘兹’训为黑,则幺是物之初生,自得为黑,不必要従玄也。
且玄字亦従幺,取其初生色黑也。
故《礼记》‘夏后氏尚黑’,《义》曰:‘夏以建寅为人正,物生色黑。
《诗》云‘何草不玄’,是也。
又《左传》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
则是‘滋’字元始于物生,不始于水浊也。
”又问曰:“今之滋益之字,及左传水滋之字,皆従水何也?”答曰:“后人加之耳。
” 氐、底二字,《说文》及《字样》。
明曰:“按氐字氏下一,凡声相近者,合皆従氐,羝、祗之类是也。
《说文》、《字样》‘底’字独无下一,非。
” 起、杞、芑三字,《说文》。
明曰:“按《说文》包字注云:‘已,子也。
起字检《说文》手部,亦无此字,其下従手明。
” 协。
明曰:“‘协’字训和,宜従心也。
且协音嫌臈反,心边著力,与口边著十,皆是谐声,何得协字更従十乎?”
” ◇白苹 明曰:“经典言苹者多,先儒罕有解释。
《毛诗草木疏》亦未为分子,而《湖州图经》谓之不滑之莼,大谬矣。
按《尔雅·释草》云:‘苹,大萍’,《左传》云:‘苹蘩蕴藻之菜’,然则苹为萍类,根不植泥,生于水上,今人呼为浮菜者是也。
入夏有花,其花正白,故谓之白苹。
”或曰:“苹花夏生,而柳恽诗云‘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何也?”答曰:“以苹花色白,故通无之时,亦可呼为白苹也。
” ◇蔓菁 今人呼菘为蔓菁,云北地生者为蔓菁,江南生者为菘,其大同而小异耳,《
明曰:“此盖习俗之非也。
余少时亦谓菘为蔓菁,常见医方用蔓菁子为辟谷药,又用为涂头油,又用之消毒肿。
每讶菘子有此诸功,殊不知其所谓。
近读《齐民要术》,乃知蔓菁是萝菔苗,平生之疑涣然冰释,即医方所用蔓菁子、皆萝菔子也。
汉桓帝时年饥,劝人种蔓菁以充饥;诸葛亮征汉,令军人种萝菔。
则萝菔蔓菁为一物,无所疑也。
然则北人呼菘为蔓菁,与南人不同者,亦有由也。
盖鼎峙之世,文轨不同。
魏武之父讳嵩,故北人呼蔓菁,而江南不为之讳也。
亦由吴主之女名二十,而江南人呼二十为念,而北人不为之避也。
由此言之,蔓菁本为萝菔苗,亦已明矣。
”或曰:“根苗一物,何名之异乎?”答曰:“按地骨苗名枸杞,芎穷苗名蘼芜,藕苗名莲荷,亦其类也。
斯例实繁,不可胜纪,何独蔓菁萝菔不可异名乎?”又曰:“今北人呼为蔓菁者,其形状与江南菘菜不同何也?”答曰:“凡药草、果实、蔬菜,逾境则形状小异,而况江南北地乎?” ◇杞梓 近代文人多以杞梓为大材,可为栋梁之用。
明曰:“杞梓小材木,可为器物之用耳。
何以言之《左传》云:‘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与皮革同文,故知非大材。
《
《释木》云:‘杞,枸檵’。
郭璞曰:‘今枸杞也’。
《尚书·梓材》云:“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
孔安国曰:‘梓,漆也’。
《诗》云:‘椅桐梓漆’,然则梓非漆之别名,可以为漆器之材耳。
是知杞之与梓,皆柔软之木。
杞则可为杯棬,梓则可为漆器,其非栋梁之材也明矣。
”或曰:“昔秦人伐梓,其中一青牛梓,非大木耶?”答曰:“梓本大木,但其为货之时,析而断之为小材耳。
” ◇七夕 明曰:“古书皆以七月七日之夕,谓之七夕。
今北人即以七月六日之夕乞巧,询其所自,则说有异端,静而思之抑有由也。
盖鼎峙之世,或中分之时,南北异文,车书不一,必北朝帝王有当七日而崩者,故其俗间用六日之夕,南人不为之忌,不移七日之夕,由此而论,昭然可见。
” ◇杨沟 崔豹《古今注》云:“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杨柳于其上也。
一曰羊沟,谓羊喜触垣墙,作沟以隔之,故曰羊沟。
”明曰:“凡沟有露见其明者,有以土填其上者,土填其上者谓之阴沟,露见其明者谓之阳沟。
言阳以对阴,无他说也。
” ◇化鸡 《风俗通》云:“鸡,朱氏之所化,故呼鸡作朱朱声。
”明曰:“万物之生,始于开辟。
轩辕之世,已知十二属之所配。
岂朱氏之姓,兴于轩辕之前乎按朱氏出于邾国之后,春秋之时,未有朱氏,岂春秋之后方有鸡乎《风俗通》以呼鸡作朱朱声,即云朱氏之化;且呼鸭作与与声,又是谁氏之化邪?” ◇脾磨 世上医人见人病不能饮食,即云“脾不磨”者。
明曰:“按凫、鹜、鹅、鸡之类,口无牙齿,不能噍嚼,须脾磨之,然后能消,故其脾皮悉皆坚厚。
若人则异畜兽,既有齿牙能嚼食物,故脾皆虚软,惟用气化耳。
病人脾胃气弱,即不能化食,非不磨也。
《家语》云:‘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龉者九窍而胎生’。
胎卵既殊,脾胃亦别。
而医人不喻斯理,一概而言,历代虽多,曾无悟者。
” ◇丘氏 孔缅《唐韵》引《风俗通》云:“丘氏鲁左丘明之后也。
”明曰:“丘明出自齐太公之后,不因丘明得姓。
按《艺文志》云‘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故《春秋传》称《左氏传》,岂其子孙以父祖之名而为姓乎且昭二十三年《左氏》有邾大夫丘弱,则左氏为传之时,已有丘氏,则非丘明之后也明矣。
《风俗通》之妄,《唐韵》之疏也。
” ◇字书 兹、{艹兹}、滋。
三字《说文》孳,一字《字样》。
明曰:“《字样》言讹者即是正也。
按《书》云:‘树德务滋’。
又云‘名言兹在’。
‘兹’古文并作‘兹’,上従草,下従二幺。
盖以隶书草之其画直过竖书直下,即今文作‘兹’,雅当其理。
幺者物之初生之貌,故兹、几、孳、幽之字,皆従二幺。
文义交通,音韵相近。
是知兹盖、兹此、兹黑等字皆従二幺,别有转注音相近者亦皆准此。
”或问曰:“安知《左传》水兹之字,不従水乎?”答曰:“按杜注《左传》云:‘滋,浊也’。
不训为黑。
假令‘兹’训为黑,则幺是物之初生,自得为黑,不必要従玄也。
且玄字亦従幺,取其初生色黑也。
故《礼记》‘夏后氏尚黑’,《义》曰:‘夏以建寅为人正,物生色黑。
《诗》云‘何草不玄’,是也。
又《左传》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
则是‘滋’字元始于物生,不始于水浊也。
”又问曰:“今之滋益之字,及左传水滋之字,皆従水何也?”答曰:“后人加之耳。
” 氐、底二字,《说文》及《字样》。
明曰:“按氐字氏下一,凡声相近者,合皆従氐,羝、祗之类是也。
《说文》、《字样》‘底’字独无下一,非。
” 起、杞、芑三字,《说文》。
明曰:“按《说文》包字注云:‘已,子也。
起字检《说文》手部,亦无此字,其下従手明。
” 协。
明曰:“‘协’字训和,宜従心也。
且协音嫌臈反,心边著力,与口边著十,皆是谐声,何得协字更従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