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异编卷十
关灯
小
中
大
再改为奉宸府。
易之为奉宸令,昌宗进春官侍郎,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易之、昌宗及诸武,饮博嘲谑。
欲掩其迹,乃命二张与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晋后身。
太后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
文士皆赋诗以美之。
崔融为绝唱,有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
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之句。
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嗜欲之情,愚志皆同。
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贤格言也。
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后有张昌宗、张易之,固云足矣。
近闻尚食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怀义,专欲自进,堪充宸内供奉、亡礼亡义,溢于朝听。
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太后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赐彩百端。
时户部郎宋之间以诗闻,状貌伟丽,谄附易之兄弟,求为北门学士。
太后不许,乃作《明河篇》。
其辞曰: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透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枕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天河渐微没。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搓一问津。
还将织女支机石,更访成都卖卜人。
太后见其诗,谓崔融曰:“朕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耳。
”之间终身衔鸡舌之恨。
易之、昌宗竞以豪侈相胜。
易之为母阿臧造七宝帐,金银珠玉宝贝之属,罔不毕革。
铺象牙床,织犀角簟、貂之褥,蛩蚊之毯,汾晋之龙须、临河之风翩以为席。
与凤阁侍郎李迥秀私通,逼之同饮,以鸳盏一双,取其常相逐也。
太后乃诏迥秀为臧私夫,迥秀畏其盛,嫌其老,乃荒饮无度,醉为常,频唤不交,出为恒州刺史。
昌宗弟昌仪为洛阳令,请嘱无不从。
尝早朝,有选人姓薛,以金五十两并状,邀其马而赂之。
昌仪至朝堂以状授天官待郎张锡。
数日,锡失其状,以问昌仪。
昌仪骂曰:“不了事人,但姓薛者即与之。
”锡惧。
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余人,悉留注官。
太后既以内史狄仁杰言,召卢陵王于房州,还,复为皇太子,恐百岁后为唐宗室躏籍无死所,即引诸武及相王、太平公主立誓明堂,告天地,为铁券藏史馆。
时南海有进集翠裘者,珍丽异常。
张宗昌侍侧,太后赐之。
遂命披裘供奉双陆。
狄仁杰时入奏事,太后赐坐。
因命仁杰与昌宗双陆。
太后曰:“卿二人赌何物?”仁杰对曰:“争先三筹赌昌宗所衣毛裘。
”太后谓曰:“卿以何物对?”仁杰指所衣紫袍曰:“臣以此敌。
”太后笑曰:“此裘价逾千金,卿衣非敌矣。
”仁杰起曰:“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乃劈幸宠遇之服,对臣之袍臣犹怏怏!”太后业已处分,乃许之。
昌宗心赦神沮,气势素莫,累局连北。
仁杰对御褫其袍,拜恩而出。
至光范门,遂付家人衣之,促马去。
后仁杰卒,昌宗兄弟益横。
大后既春秋高,厌政,政多委之。
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
易之诉于太后,皆逼令自杀。
延基,承嗣子也。
易之兄司札少卿同休,常召公卿宴集,戏内史杨再思曰:“杨内史面似高丽。
”再思欣然,即剪纸贴中,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坐大笑。
时人或誉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莲花。
”再思独曰:“不然。
”昌宗惊问故。
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太后宴诸朝贵,易之、昌宗位中丞宋上。
易之素惮,虚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
”憬曰:“才劣位卑,张卿乃以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果谓曰:“中丞奈何卿五郎?”正色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
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举坐惊惕。
寻以司礼少卿同休及昌宗兄汴州刺史昌期、弟尚方少监昌仪,皆坐赃秽下狱,命左右台共鞠之。
俄敕易之、昌宗作威作福,亦令同鞠。
御史大夫李承嘉等,奏张同休兄弟赃共四千余绢,张昌宗法应免官,昌宗奏:“臣有功于国,法不至免官。
”太后问诸宰相:“昌宗有功乎?”杨再思曰:“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莫大之功。
”太后悦,赦昌宗,复其官。
张同休贬岐山丞、昌仪博望丞,未久而复。
太后寝疾,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疾。
少间,崔玄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汤药。
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
”太后曰:“德卿厚意。
”易之、昌宗见太后疾笃,恐祸及己。
引用党援,谋为之备。
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通衢,云易之兄弟谋反,太后皆不问。
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经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
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
大后命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憬鞠之。
承庆、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首原,弘泰妖言,请付行法。
”与大理丞封全祯奏:“昌宗宠荣如是,复召术士占相,志欲何求?弘泰称筮得乾天子之卦,昌宗倘以为妖妄,何不执送有司。
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法当处斩破家。
请收付狱,穷理其罪。
”太后不听,争之甚力。
太后乃可其奏,遣昌宗诣台,憬庭立而按之。
事未毕,大后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
叹曰:“不先击此子脑裂,负此恨矣。
”明年正月,赦天下,改元。
太后疾益甚,惟二张居中用事。
宰相张柬之、崔玄、姚元之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已合谋,使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右羽林将军杨元琰、李湛,左威卫将军薛思行,驸马都尉王同皎,率飞骑五百人至东宫,迎皇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
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诛昌宗、易之于庑下,进至太后所长生殿,环绕侍卫。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也?”对曰:“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已奉太子命诛之。
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
”太后见太子,曰:“乃汝耶!小子既诛,可还东宫。
”彦范曰:“太子安得更归。
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
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太后乃默然。
是日,袁恕已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悉收张昌期等诛之。
太后传位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是岁十一月,太后崩。
相王加号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为夏官尚书,与袁恕已俱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并赐爵郡公。
李多祚赐爵辽阳郡王,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
王用皎为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余官,赏有差。
初,张昌仪新作第甚美,逾于王主。
或夜书其门曰:“一日丝能作几日络?”灭去,复书之。
如是六七日。
昌仪取笔注其下云:“一日亦足。
”乃止。
又,易之兄弟侈于食,竞为惨酷。
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内,当中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热,毛落尽肉赤乃死。
昌宗以其法作驴炙。
昌仪用铁撅钉狗四足按鹰鹞,肉尽而狗未死,号叫酸楚不可听。
易之过昌仪忆马肠,昌仪从骑破肋取肠,良久乃死。
后洛阳人脔易之、昌宗,肉肥白如熊肪,煎炙而食。
昌仪打双脚折,掏取心肝,人以为有天报焉。
黄巢盗乱,发武后冢。
如生,次第淫之,剔取金宝,毁其尸。
韦后中宗庶人,韦氏,京兆万年人。
祖弘表,贞观中曹王府典军。
帝在东宫,后被选为妃。
嗣圣初立为皇后。
俄与帝处房陵。
每使至,帝辄恐欲自杀。
后止曰:“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
”及帝复即位,后居中宫。
是时上官昭容与政事。
方敬晖等将尽诛诸武,武三思惧,乃因昭容入请,得幸于后,卒谋晖等诛之。
初,帝幽废,与后约:一朝见天日,不相制,至是,与三思叩御床博戏,帝从旁典筹,不为忤。
三思讽群臣上后号为顺天皇后,乃亲谒宗庙,赠父玄贞上洛郡王。
左拾遗贾虚己建言:“非李氏王者,盟书共弃之。
今复国未几,遽私后家,先朝祸鉴未远,甚可惧也。
如令皇后固辞,使天下知后宫谦让,不亦善乎。
”不听。
神龙三年,节愍太子举兵,败。
宗楚客率群臣请加号翊圣。
诏可。
禁中谬传,有五色云起后衣筒,帝图以示诸朝。
因大赦天下,赐百官母、妻封号。
太史迦叶志忠表上《桑条歌》二十篇,言后当受命,曰:“昔高祖时,天下圣桃李;太宗时歌《秦王破阵》高宗歌《堂堂》;天后世歌《武媚娘》;皇帝受命歌《英王石州》后今受命歌《桑条韦》,盖后妃之德专蚕桑,供宗庙事也。
”乃赐志忠第一区,彩七百段。
大宗少卿郑因之被乐府。
楚客又讽补阙赵延禧离析桑条为九十八代。
帝大喜,擢延禧谏议大夫。
于是,昭容以武氏事动后,即表增出母服,民以二十三为了限,五十九免五品而上。
母妻不由夫子封者丧得用鼓吹。
数改制度,阴储人望,稍宠,树亲属封拜之。
昭容与母及尚官贺娄等,多受金钱。
封巫赵陇西夫人,出入禁中,势与上官埒,由是墨敕斜封出矣。
三年,帝祝郊,引后亚献。
明年正月望夜,帝与后微服过市,倘佯观览,纵宫女出游,皆淫奔不返。
国子祭酒叶静能善禁戒,常侍马秦客高医、光禄少卿杨均善烹调,皆引人后廷。
均、秦客于后,尝免丧,不历旬辄起。
帝遇弑,议者咎秦客及安乐公主。
后大惧,引所亲议计,乃以刑部尚书斐琰,工部尚书张锡辅政,留守东都。
诏将军赵承福、薛简以兵五百卫谯五重福与兄温,定策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列府兵五万,分二营屯京师,然后发丧。
太子即位,是为殇帝,皇太后临朝,温总内务检议官省,族弟濯、播,宗子捷、甥高崇及武延秀,分兵左右屯营,羽林飞骑万骑。
京师大恐。
传言且革命。
播、人军中,鞭督万骑欲立威,士怨不为用。
俄而,临淄王引兵夜披玄武门,入羽林,杀、播、崇于寝,斧关叩太极殿,后遁人飞骑营,为乱兵所杀,斩延秀、安乐公主,分捕诸韦诸武与其支党,悉诛之枭后及安乐公主首东市。
翌日,追贬为庶人,葬以一品礼。
上官昭容上官昭容者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父应芝与仪死。
武后时,母郑大常少卿休远之姊。
婉儿始生,与母配掖廷。
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
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丽可观,尝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
然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
帝即位,大被信任,进拜昭容,封郑沛国夫人。
婉儿通武三思,故诏书推右武氏抑唐家,节憨太子不平,及举兵叩肃章门,索婉儿。
婉儿曰:“我死,当次索皇后大家矣!”以激怒帝。
帝与后挟婉儿登玄武门。
以诏草示刘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许,遂诛。
开元初,哀次其文章,诏张说题篇。
易之为奉宸令,昌宗进春官侍郎,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易之、昌宗及诸武,饮博嘲谑。
欲掩其迹,乃命二张与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晋后身。
太后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
文士皆赋诗以美之。
崔融为绝唱,有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
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之句。
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嗜欲之情,愚志皆同。
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贤格言也。
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后有张昌宗、张易之,固云足矣。
近闻尚食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怀义,专欲自进,堪充宸内供奉、亡礼亡义,溢于朝听。
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太后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赐彩百端。
时户部郎宋之间以诗闻,状貌伟丽,谄附易之兄弟,求为北门学士。
太后不许,乃作《明河篇》。
其辞曰: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透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枕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天河渐微没。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搓一问津。
还将织女支机石,更访成都卖卜人。
太后见其诗,谓崔融曰:“朕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耳。
”之间终身衔鸡舌之恨。
易之、昌宗竞以豪侈相胜。
易之为母阿臧造七宝帐,金银珠玉宝贝之属,罔不毕革。
铺象牙床,织犀角簟、貂之褥,蛩蚊之毯,汾晋之龙须、临河之风翩以为席。
与凤阁侍郎李迥秀私通,逼之同饮,以鸳盏一双,取其常相逐也。
太后乃诏迥秀为臧私夫,迥秀畏其盛,嫌其老,乃荒饮无度,醉为常,频唤不交,出为恒州刺史。
昌宗弟昌仪为洛阳令,请嘱无不从。
尝早朝,有选人姓薛,以金五十两并状,邀其马而赂之。
昌仪至朝堂以状授天官待郎张锡。
数日,锡失其状,以问昌仪。
昌仪骂曰:“不了事人,但姓薛者即与之。
”锡惧。
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余人,悉留注官。
太后既以内史狄仁杰言,召卢陵王于房州,还,复为皇太子,恐百岁后为唐宗室躏籍无死所,即引诸武及相王、太平公主立誓明堂,告天地,为铁券藏史馆。
时南海有进集翠裘者,珍丽异常。
张宗昌侍侧,太后赐之。
遂命披裘供奉双陆。
狄仁杰时入奏事,太后赐坐。
因命仁杰与昌宗双陆。
太后曰:“卿二人赌何物?”仁杰对曰:“争先三筹赌昌宗所衣毛裘。
”太后谓曰:“卿以何物对?”仁杰指所衣紫袍曰:“臣以此敌。
”太后笑曰:“此裘价逾千金,卿衣非敌矣。
”仁杰起曰:“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乃劈幸宠遇之服,对臣之袍臣犹怏怏!”太后业已处分,乃许之。
昌宗心赦神沮,气势素莫,累局连北。
仁杰对御褫其袍,拜恩而出。
至光范门,遂付家人衣之,促马去。
后仁杰卒,昌宗兄弟益横。
大后既春秋高,厌政,政多委之。
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
易之诉于太后,皆逼令自杀。
延基,承嗣子也。
易之兄司札少卿同休,常召公卿宴集,戏内史杨再思曰:“杨内史面似高丽。
”再思欣然,即剪纸贴中,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坐大笑。
时人或誉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莲花。
”再思独曰:“不然。
”昌宗惊问故。
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太后宴诸朝贵,易之、昌宗位中丞宋上。
易之素惮,虚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
”憬曰:“才劣位卑,张卿乃以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果谓曰:“中丞奈何卿五郎?”正色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
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举坐惊惕。
寻以司礼少卿同休及昌宗兄汴州刺史昌期、弟尚方少监昌仪,皆坐赃秽下狱,命左右台共鞠之。
俄敕易之、昌宗作威作福,亦令同鞠。
御史大夫李承嘉等,奏张同休兄弟赃共四千余绢,张昌宗法应免官,昌宗奏:“臣有功于国,法不至免官。
”太后问诸宰相:“昌宗有功乎?”杨再思曰:“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莫大之功。
”太后悦,赦昌宗,复其官。
张同休贬岐山丞、昌仪博望丞,未久而复。
太后寝疾,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疾。
少间,崔玄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汤药。
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
”太后曰:“德卿厚意。
”易之、昌宗见太后疾笃,恐祸及己。
引用党援,谋为之备。
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通衢,云易之兄弟谋反,太后皆不问。
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经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
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
大后命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憬鞠之。
承庆、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首原,弘泰妖言,请付行法。
”与大理丞封全祯奏:“昌宗宠荣如是,复召术士占相,志欲何求?弘泰称筮得乾天子之卦,昌宗倘以为妖妄,何不执送有司。
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法当处斩破家。
请收付狱,穷理其罪。
”太后不听,争之甚力。
太后乃可其奏,遣昌宗诣台,憬庭立而按之。
事未毕,大后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
叹曰:“不先击此子脑裂,负此恨矣。
”明年正月,赦天下,改元。
太后疾益甚,惟二张居中用事。
宰相张柬之、崔玄、姚元之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已合谋,使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右羽林将军杨元琰、李湛,左威卫将军薛思行,驸马都尉王同皎,率飞骑五百人至东宫,迎皇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
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诛昌宗、易之于庑下,进至太后所长生殿,环绕侍卫。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也?”对曰:“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已奉太子命诛之。
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
”太后见太子,曰:“乃汝耶!小子既诛,可还东宫。
”彦范曰:“太子安得更归。
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
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太后乃默然。
是日,袁恕已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悉收张昌期等诛之。
太后传位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是岁十一月,太后崩。
相王加号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张柬之为夏官尚书,与袁恕已俱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并赐爵郡公。
李多祚赐爵辽阳郡王,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
王用皎为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余官,赏有差。
初,张昌仪新作第甚美,逾于王主。
或夜书其门曰:“一日丝能作几日络?”灭去,复书之。
如是六七日。
昌仪取笔注其下云:“一日亦足。
”乃止。
又,易之兄弟侈于食,竞为惨酷。
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内,当中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热,毛落尽肉赤乃死。
昌宗以其法作驴炙。
昌仪用铁撅钉狗四足按鹰鹞,肉尽而狗未死,号叫酸楚不可听。
易之过昌仪忆马肠,昌仪从骑破肋取肠,良久乃死。
后洛阳人脔易之、昌宗,肉肥白如熊肪,煎炙而食。
昌仪打双脚折,掏取心肝,人以为有天报焉。
黄巢盗乱,发武后冢。
如生,次第淫之,剔取金宝,毁其尸。
韦后中宗庶人,韦氏,京兆万年人。
祖弘表,贞观中曹王府典军。
帝在东宫,后被选为妃。
嗣圣初立为皇后。
俄与帝处房陵。
每使至,帝辄恐欲自杀。
后止曰:“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
”及帝复即位,后居中宫。
是时上官昭容与政事。
方敬晖等将尽诛诸武,武三思惧,乃因昭容入请,得幸于后,卒谋晖等诛之。
初,帝幽废,与后约:一朝见天日,不相制,至是,与三思叩御床博戏,帝从旁典筹,不为忤。
三思讽群臣上后号为顺天皇后,乃亲谒宗庙,赠父玄贞上洛郡王。
左拾遗贾虚己建言:“非李氏王者,盟书共弃之。
今复国未几,遽私后家,先朝祸鉴未远,甚可惧也。
如令皇后固辞,使天下知后宫谦让,不亦善乎。
”不听。
神龙三年,节愍太子举兵,败。
宗楚客率群臣请加号翊圣。
诏可。
禁中谬传,有五色云起后衣筒,帝图以示诸朝。
因大赦天下,赐百官母、妻封号。
太史迦叶志忠表上《桑条歌》二十篇,言后当受命,曰:“昔高祖时,天下圣桃李;太宗时歌《秦王破阵》高宗歌《堂堂》;天后世歌《武媚娘》;皇帝受命歌《英王石州》后今受命歌《桑条韦》,盖后妃之德专蚕桑,供宗庙事也。
”乃赐志忠第一区,彩七百段。
大宗少卿郑因之被乐府。
楚客又讽补阙赵延禧离析桑条为九十八代。
帝大喜,擢延禧谏议大夫。
于是,昭容以武氏事动后,即表增出母服,民以二十三为了限,五十九免五品而上。
母妻不由夫子封者丧得用鼓吹。
数改制度,阴储人望,稍宠,树亲属封拜之。
昭容与母及尚官贺娄等,多受金钱。
封巫赵陇西夫人,出入禁中,势与上官埒,由是墨敕斜封出矣。
三年,帝祝郊,引后亚献。
明年正月望夜,帝与后微服过市,倘佯观览,纵宫女出游,皆淫奔不返。
国子祭酒叶静能善禁戒,常侍马秦客高医、光禄少卿杨均善烹调,皆引人后廷。
均、秦客于后,尝免丧,不历旬辄起。
帝遇弑,议者咎秦客及安乐公主。
后大惧,引所亲议计,乃以刑部尚书斐琰,工部尚书张锡辅政,留守东都。
诏将军赵承福、薛简以兵五百卫谯五重福与兄温,定策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列府兵五万,分二营屯京师,然后发丧。
太子即位,是为殇帝,皇太后临朝,温总内务检议官省,族弟濯、播,宗子捷、甥高崇及武延秀,分兵左右屯营,羽林飞骑万骑。
京师大恐。
传言且革命。
播、人军中,鞭督万骑欲立威,士怨不为用。
俄而,临淄王引兵夜披玄武门,入羽林,杀、播、崇于寝,斧关叩太极殿,后遁人飞骑营,为乱兵所杀,斩延秀、安乐公主,分捕诸韦诸武与其支党,悉诛之枭后及安乐公主首东市。
翌日,追贬为庶人,葬以一品礼。
上官昭容上官昭容者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父应芝与仪死。
武后时,母郑大常少卿休远之姊。
婉儿始生,与母配掖廷。
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
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丽可观,尝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
然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
帝即位,大被信任,进拜昭容,封郑沛国夫人。
婉儿通武三思,故诏书推右武氏抑唐家,节憨太子不平,及举兵叩肃章门,索婉儿。
婉儿曰:“我死,当次索皇后大家矣!”以激怒帝。
帝与后挟婉儿登玄武门。
以诏草示刘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许,遂诛。
开元初,哀次其文章,诏张说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