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异编卷二十四

关灯
    误识也。

    后数日,又逢二人,谓曰:“公到此境,未得主矣,今日方欲奉迓,邂逅相遇,实获我心。

    ”揖请便行。

    士人虽甚疑怪,然强随之。

    抵数坊,于东市一小曲内,有临路店数问,相与直入。

    舍宇极整。

    二人引士升堂,列筵甚盛。

    二人与客据绳床对坐。

    更有数少年,礼亦谨,数数出门,若伺贵客。

    及午后,方云:“至矣。

    ”闻一车直门来,数少年拥后。

    直至当筵,乃一钿车,卷帘,见一女子从车中出,年可十七八,容色甚佳,梳满髻,衣纨素。

    二人罗拜,女不答,士人拜之,女乃拜。

    遂揖客人宴,升床,当席而坐。

    诸少年皆列坐两旁。

    陈以品味,馔至精洁。

    酒数巡,女子捧杯问曰:“久闻君有妙技,今烦二君奉屈,喜得展见,可肯赐观乎?”士人逊谢曰:“自幼惟习儒经,弦管歌声,实未曾学。

    ”女曰:“所习非是也,君熟思之,先所能者何事?”客又沉思良久,曰:“某为学堂中,着靴于壁上行得数步”女曰:“然矣,请君试之。

    ”士乃起,行于壁上,不数步而下。

    女曰:“亦大难事。

    ”乃回顾坐中诸少年,各令呈技。

    俱起设拜,然后有行于壁上者,有手撮椽子行者,轻捷之戏,各呈数般,状如飞鸟。

    士人拱手惊惧,不知所措。

    少顷,女子起辞,士人出,惊恍不安。

    又数日,途中复见二人,曰:“欲假骏骑可乎?”士人许之。

    至明日,闻宫苑中失物,掩捕其贼,惟收得马,是将驮物者。

    验问马主,遂收士人,人内勘问。

    驱入小门,吏自后推之,倒落深坑,仰望屋顶,惟见一孔。

    自旦至食时,忽绳垂一器食下。

    因馁甚,急取食之。

    食毕,绳乃引去。

    深夜,悲惋之极,忽见一物,如鸟飞下,觉至身,乃人也。

    以手抚士,曰:“计甚惊怕,然某在,无虑也。

    ”听其声,则向女子也。

    云:“共君出矣。

    ”以绢重缚士人胸膊,讫,以绢头系女身,耸然飞出官城。

    去门数十里,乃下,云:“君且归江淮,求仕之计,望俟他日。

    ”士人幸脱大狱,乞食而归。

    后,竟不敢求名西上矣。

    聂隐娘聂隐娘者,唐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

    方十岁,有尼乞食於锋舍,见隐娘,悦之,乃云:“问押衙乞取此女。

    ”锋大怒,叱尼。

    尼曰:“任押衙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

    ”及夜,果失隐娘所在。

    锋大惊骇,令人搜寻,曾无影响。

    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

    后五年,送隐娘归,告锋曰:“教已成矣,可自领取。

    ”尼欲亦不见。

    一家悲喜,问其所习。

    曰:“初,但读经念咒,余无他也。

    ”锋不信,恳诘。

    隐娘曰:“真说又恐不信,如何?”锋曰:,‘但真说之。

    ”乃曰:“隐娘初被尼挚去,不知行几里。

    及明,至大石穴中,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猱极多。

    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岁。

    皆聪明婉丽,不食,能干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

    尼与我药一粒,兼令执宝剑一口,长一二尺许,锋利吹毛可断。

    遂令二女教某攀缘,渐觉身轻如风。

    一年后,刺猿揉百无一失。

    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

    三年后,能使刺鹰隼,无不中。

    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

    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於都市,不知何处也。

    指某人者,一一数其过,曰:‘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

    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

    ’授以羊角匕首,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於都市中,人莫能见。

    以首人囊返命,则以药化之为水。

    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

    ’又携匕首入室,度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

    至瞑时,得其首而归。

    尼大怒曰:‘何太晚如是?’某云:‘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

    ,尼叱曰:‘已后遇此辈,必先断其所爱,然后决之。

    ’某拜谢。

    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

    用即抽之。

    ’曰:‘汝术已成,可归家。

    ’遂送还,云:后二十年,方可一见。

    ”锋闻语甚惧。

    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

    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

    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

    ”白父,又不敢不从,遂嫁之。

    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

    父乃给衣食甚丰。

    数年后,父卒,魏帅知其异,遂以金帛召署为左右吏。

    如此又数年。

    至元和间,魏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悟,参商不协,使隐娘贼其首。

    隐娘辞帅之许。

    许帅能神算,已知其来。

    召衙将、今曰:“早至城北。

    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卫。

    至门,遇有鹊来噪,丈夫以弓弹之不中。

    妻夺夫弹,一丸而毙鹊者,揖之云:吾欲相见,故远相祗迎也。

    ”衙将受约束,遇之。

    隐娘夫妻曰:“刘仆射真神人。

    不然者,何以动召也。

    愿见刘公。

    ”刘劳之。

    隐娘夫妻拜曰:“得罪仆射,合万死。

    ”刘曰:“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

    魏今与许何异。

    请当留此,勿相疑也。

    ”隐娘谢曰:“仆射左右无人,愿舍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

    ”盖知魏帅之不及刘也。

    刘问其所需。

    曰:“每日只要钱二百文足矣。

    ”乃依所请。

    忽不见二卫所在。

    刘使人寻之,不知所向。

    后潜于布囊中,见二纸卫,一黑一白。

    后月余,白刘曰:“彼未知信,必使人继至。

    今宵请剪发,系之以红绡,送放魏帅枕前,以表不回。

    ”刘听之,至四更,却返曰:“送其信矣。

    是夜必使精精儿来杀某及贼仆射之首。

    此时亦万计杀之。

    乞不忧耳。

    ”刘豁达大度,亦无畏色。

    是夜明烛,半宵之后,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

    良久,见一人自空而踣,身首异处。

    隐娘亦出曰:“精精儿已毙。

    ”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

    隐娘曰:“后夜当使妙手空空儿继至。

    空空儿之神术,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

    能从空虚人冥莫,无形而灭影。

    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

    此即系仆射之福耳。

    但以于阗玉周其颈,拥以衾,隐娘当化为蠛蠓,潜入仆射肠中听伺,其余无逃避处。

    ”刘如言。

    至三更,瞑目未熟,果闻项上挫然,声厉甚,隐娘自刘口中跃出,贺曰:“仆射无患矣。

    此人如俊鹘,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耻其不中耳,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

    ”后视其玉,果有匕首划处,痕逾数分,自此刘转厚礼之。

    泊元和八年,刘自许人觐,隐娘不愿从焉。

    云: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但一一请给与其夫。

    刘如约。

    后渐不知所之。

    及刘薨于军,隐娘亦鞭驴而一至京师柩前,恸哭而去。

    开成年,昌裔子纵除陵州刺史,至蜀栈道,遇隐娘,貌若当时。

    相见喜甚,依前跨白卫如故。

    谓纵曰:“郎君大灾,不合适此。

    ”出药一粒,令纵吞之。

    云:“来年火急抛官归洛,方脱此祸。

    吾药力只保一年患耳。

    ”纵亦不甚信。

    遗其增彩,隐娘一无所受,但沉醉而去。

    后一年,纵不休官,果卒于陵州。

    自此无复有人见隐娘矣。

    花月新闻已志书姜秀才剑仙事,以为舒人。

    今得淄州姜子简廉夫手抄《花月新闻》一编,纪此段甚的,故复书之。

    贵于志审实,不嫌重复,然大概本末略同也。

    廉夫之子寺丞未第时,肄业乡校。

    尝偕同舍生出游,入神祠,睹捧印女子,像容端丽,有惑志焉。

    戏解手帕,系其臂为定财。

    归即被疾,同舍生谓其获罪于神,使备牲醴往谢。

    于是力疾以行。

    奠享礼毕,诸人驰马先还,姜在后失道。

    日且暮,恍惚见白气亘空。

    正当马首。

    天将晓,始到家。

    妻孥相视,问讯劳苦。

    方就枕,闻外间呵殿声,一女子绝色,自轿出,上堂拜姜母,启云:“妾与郎君有喜约,愿得一至卧内。

    ”姜欣然而起。

    妻将引避,女请曰:“吾久弃人间事,不可以我故,间汝夫妇之情。

    ”妻亦相拊接,欢如姊妹。

    女事姑甚谨。

    值端午节,一夕制彩丝百副,尽饷族党。

    其人物花草,字画点缀,历历可数。

    自是皆以仙姑称之。

    居亡何,白其姑,言新妇且有大厄,乞暂许他适避灾,再拜而别。

    出门,遂不见。

    姜氏尽室惊忧。

    顷之,一道士来,问姜曰:“君面色不祥,奇祸立至,何为而然?”具以曲折告。

    道士令干净室设榻。

    明日复来,使人径就榻坚卧,戒家人,须正午乃启门。

    久之,寒气逼人,刀剑戛击之声不绝。

    忽若一物堕榻下。

    日午启钥,道士已至,姜出迎,笑曰:“无虑矣。

    ”令视所堕物,一髑髅,如五斗大。

    出箧中药一刀圭糁之,悉化为水。

    姜问其怪,道士曰:“吾与女子皆剑仙,女先与一人绸缪,遽舍而从汝,以故怀忿,欲杀汝二人。

    吾亦相与有宿契,特出力救汝,今事幸获济,吾亦去矣。

    ”才去,女即来。

    遂同室如初,罹姜母之丧,哀器呕血。

    姜妻继亡,抚育其子如己出。

    靖康之变,不知所终。

    廉夫后寓鄱阳而卒。

    厥孙曰好古,至今为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