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关灯
小
中
大
事。
今吏部侍郎杨滔,眼不识字,心不好贤,芜秽我清司,改张我旧贯,去年冬奏请:“自今已后,官无内外,一例不得入畿。
”即知正字、校书,不如一乡县尉;明经、进士,不如三卫出身。
相公复此改张,甄别安在古人有坐钓登相,立筹封侯;今仆无尚父之谋,薛公之策,徒以仕于书苑,生于学门,小道逢时,大言祈相。
仆也幸甚,幸甚!去冬有诗赠公爱子协律,其诗有句云:“官微思倚玉,交浅怯投珠。
”《吕氏春秋》云:“尝一脔之味,可知一鼎之味。
”请公且看此十字,则知仆曾吟五言,则亦更有旧文,愿呈作者。
如公之用人,盖已多矣;仆之思用,其来久矣。
拾遗、补阙,宁有种乎!仆虽不佞,亦相公一株桃李也。
此书上论不雨,阴阳乖度;中愿相公进贤为务;下论仆身求用之路。
事繁而言不典,理切而语多忤。
其善也,必为执事所哂;其恶也,必为执事所怒。
傥哂既罢,怒方解,则仆当持旧文章而再拜来也。
韩偓,天夏初入翰林。
其年冬,车驾出幸凤翔,偓有扈従之功。
返正初,上面许偓为相。
奏云:“陛下运契中兴,当复用重德,镇风俗。
臣座主右仆射赵崇可以副陛下是选,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
”上嘉叹。
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赞为相。
时梁太祖在京,素闻崇之轻佻,赞复有嫌亹,驰入请见,于上前具言二公长短。
上曰:“赵崇是偓荐。
”时偓在侧,梁主叱之。
偓奏曰:“臣不敢与大臣争。
”上曰:“韩偓出。
”寻谪官入闽。
故偓有诗曰:“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看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满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秦竽!” 崔颢《荐樊衡书》:“夫相州者,九王之旧都;西山雄崇,足是秀异。
窃见县人樊衡,年三十,神爽清晤,才能绝伦。
虽白面书生,有雄胆大略,深识可以轨时俗,长策可以安塞裔。
藏用守道,实有岁年。
今国家封山勒崇,希代罕遇;含育之类,莫不踊跃。
况诏征隐逸,州贡茂异,衡之际会,千载一时。
君侯复躬自执圭,陪銮日观此州名藩,必有所举。
当是举者,非衡而谁伏愿不弃贤才,赐以甄奖。
得奔大礼,升闻天朝。
衡因此时策名树绩,报国荣家,令当代之士知出君侯之门矣。
愿不胜区区,敢闻左右。
俯伏阶屏,用增战汗!” 颢《荐齐秀才书》:“某官至,辱垂下问,令公举一人,可管记之任者。
愚以为军中之书记,节度使之喉舌。
指事立言而上达,思中天心;发号出令以下行,期悦人意。
谅非容易,而可专据。
窃见前进士高阳齐孝若考叔,年二十四,举必专授,文皆雅正,词赋甚精,章表殊健;疏眉目,美风姿,外若坦荡,中甚畏慎。
执事傥引在幕下,列于宾佐,使其驰一檄飞书,必能应马上之急求,言腹中之所欲。
夫掇芳刈楚,不弃幽远。
况孝若相门子弟,射策甲科,家居君侯之宇下,且数年矣。
不劳重币,而获至宝,甚善,甚善。
雄都大府,多士如林,最所知者,斯人也。
请为阁下记其若此。
惟用与舍,高明裁之。
谨再拜。
” 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翱载拜。
齐桓公不疑于其臣,管夷吾信而伯天下,攘戎狄,匡周室,亡国存,荆楚服,诸侯无不至焉。
竖刁、易牙信而国乱,身死不葬,五公子争立,兄弟相及者数世。
桓公之信于其臣,一道也。
所信者得其人,则格于天地,功及后世;不得其人,则不能免其身。
知人不易也。
岂惟霸者焉虽圣人亦不免焉!帝尧之时,贤不肖皆立于朝,尧能知舜,于是乎放驩兜,流共工,殛鲧,窜三苗,举禹、稷、皋陶二十有二人,加诸上位:故尧崩三载,四海之内,遏密八音,后世之人皆谓之帝尧焉。
向使尧不能知舜,而遂尊驩兜、共工之徒于朝,禹、稷、皋陶之下二十有二人不能用,则尧将不能得无为尔;岂复得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者哉!《春秋》曰:夏灭项。
孰灭之盖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
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
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继绝存亡,贤者之事也。
管夷吾用,所以能继绝存亡国焉耳;竖刁、易牙用,则不能也。
向使桓公始不用管夷吾,末有竖刁、易牙,争权不葬,而乱齐国,则幽、厉之诸侯也。
始用贤而终身讳其恶,君子之乐用贤也如此;始不用贤,以及其终,而幸后世之掩其过也,则微矣。
然则居上位、流德泽于百姓者,何所劳乎于择贤,得其人,措诸上,使天下皆化之焉而已矣。
兹天子之大臣,有土千里者,孰有如阁下之好贤不倦者焉!盖得其人亦多矣。
其所求而得而不取者,则有人焉。
陇西李观,奇士也,伏闻阁下知其贤,将用之未及,而观病死。
昌黎韩愈得古人之遗风,明于理乱根本之所由,伏闻阁下复知其贤,将用之未及,而愈为宣武军节度使之所用。
观、愈,皆豪杰之士也,如此人,不时出,观自古天下亦有数百年无如其人者焉。
闻阁下皆得而知之,皆不得而用之,翱实为阁下惜焉;岂惟翱一人而已,后之读前载者,亦必多为阁下惜之矣。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阁下旧知之。
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
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
韩愈送郊诗曰:作其三百首,杳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为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又有张籍、李景俭者,皆奇才也。
未闻阁下知之。
凡贤士奇人,皆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见而不能知,如勿见而已矣;知其贤而不能用,如勿知其贤而已矣;用而不能尽其才,如勿用而已矣;能尽其才而容谗人之所间者,如勿尽其才而已矣。
故见贤而能知,而能用,而能尽其材,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兹有二人焉皆来:其一,贤士也;其一,常常之人也。
待之礼貌不加隆焉,则贤者往,而常常之人日来矣。
况其待常常之人加厚,则善人何求而来哉!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贤者不好色而好德者;虽好色而不如好德者,次也;色与德均好者,复其次也;虽好德而不如好色者,下也;不好德而好色者,穷矣!人有告曰:某所有女,国色也。
天下之人必竭其财求之而无所爱矣。
有人告曰:某所有人,国士也。
天下之人则不能一往而见焉。
是岂非不好德而好者色乎贤者则宜有别于天下之人矣。
孔子述《易》,定《礼》、《乐》,删《诗》、《书》,作《春秋》,圣人也;奋乎万世之上,其所化之者非其道,则夷狄人也,而孔子之庙存焉,虽贤者亦不能日往而拜之,以其益于人者寡矣。
故无益于人,虽孔圣之庙犹不能朝夕而事焉。
有待于人,而不能得善士、良士,则不如无待也。
呜呼!人之降年,不可与期。
郊将为他人所得,而大有立于世,与短命而死,皆不可知也。
二者卒然有一,于郊之体,其为惜之不可既矣。
阁下终不得而用之矣,虽恨之亦无可奈何矣。
翱,穷贱人也,直词无让,非所宜至于此者也,为道之存焉耳;不直则不足以伸道也,非好多言者也。
翱再拜。
” 赞曰:举孤弃雠,圣人所美;下展蔽善,匹夫所鄙。
懿彼数公,时行时止。
守道克勤,荐贤不倚。
冷然所尚,鸿儒不为矣。
今吏部侍郎杨滔,眼不识字,心不好贤,芜秽我清司,改张我旧贯,去年冬奏请:“自今已后,官无内外,一例不得入畿。
”即知正字、校书,不如一乡县尉;明经、进士,不如三卫出身。
相公复此改张,甄别安在古人有坐钓登相,立筹封侯;今仆无尚父之谋,薛公之策,徒以仕于书苑,生于学门,小道逢时,大言祈相。
仆也幸甚,幸甚!去冬有诗赠公爱子协律,其诗有句云:“官微思倚玉,交浅怯投珠。
”《
”请公且看此十字,则知仆曾吟五言,则亦更有旧文,愿呈作者。
如公之用人,盖已多矣;仆之思用,其来久矣。
拾遗、补阙,宁有种乎!仆虽不佞,亦相公一株桃李也。
此书上论不雨,阴阳乖度;中愿相公进贤为务;下论仆身求用之路。
事繁而言不典,理切而语多忤。
其善也,必为执事所哂;其恶也,必为执事所怒。
傥哂既罢,怒方解,则仆当持旧文章而再拜来也。
韩偓,天夏初入翰林。
其年冬,车驾出幸凤翔,偓有扈従之功。
返正初,上面许偓为相。
奏云:“陛下运契中兴,当复用重德,镇风俗。
臣座主右仆射赵崇可以副陛下是选,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
”上嘉叹。
翌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赞为相。
时梁太祖在京,素闻崇之轻佻,赞复有嫌亹,驰入请见,于上前具言二公长短。
上曰:“赵崇是偓荐。
”时偓在侧,梁主叱之。
偓奏曰:“臣不敢与大臣争。
”上曰:“韩偓出。
”寻谪官入闽。
故偓有诗曰:“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看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满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秦竽!” 崔颢《荐樊衡书》:“夫相州者,九王之旧都;西山雄崇,足是秀异。
窃见县人樊衡,年三十,神爽清晤,才能绝伦。
虽白面书生,有雄胆大略,深识可以轨时俗,长策可以安塞裔。
藏用守道,实有岁年。
今国家封山勒崇,希代罕遇;含育之类,莫不踊跃。
况诏征隐逸,州贡茂异,衡之际会,千载一时。
君侯复躬自执圭,陪銮日观此州名藩,必有所举。
当是举者,非衡而谁伏愿不弃贤才,赐以甄奖。
得奔大礼,升闻天朝。
衡因此时策名树绩,报国荣家,令当代之士知出君侯之门矣。
愿不胜区区,敢闻左右。
俯伏阶屏,用增战汗!” 颢《荐齐秀才书》:“某官至,辱垂下问,令公举一人,可管记之任者。
愚以为军中之书记,节度使之喉舌。
指事立言而上达,思中天心;发号出令以下行,期悦人意。
谅非容易,而可专据。
窃见前进士高阳齐孝若考叔,年二十四,举必专授,文皆雅正,词赋甚精,章表殊健;疏眉目,美风姿,外若坦荡,中甚畏慎。
执事傥引在幕下,列于宾佐,使其驰一檄飞书,必能应马上之急求,言腹中之所欲。
夫掇芳刈楚,不弃幽远。
况孝若相门子弟,射策甲科,家居君侯之宇下,且数年矣。
不劳重币,而获至宝,甚善,甚善。
雄都大府,多士如林,最所知者,斯人也。
请为阁下记其若此。
惟用与舍,高明裁之。
谨再拜。
” 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翱载拜。
齐桓公不疑于其臣,管夷吾信而伯天下,攘戎狄,匡周室,亡国存,荆楚服,诸侯无不至焉。
竖刁、易牙信而国乱,身死不葬,五公子争立,兄弟相及者数世。
桓公之信于其臣,一道也。
所信者得其人,则格于天地,功及后世;不得其人,则不能免其身。
知人不易也。
岂惟霸者焉虽圣人亦不免焉!帝尧之时,贤不肖皆立于朝,尧能知舜,于是乎放驩兜,流共工,殛鲧,窜三苗,举禹、稷、皋陶二十有二人,加诸上位:故尧崩三载,四海之内,遏密八音,后世之人皆谓之帝尧焉。
向使尧不能知舜,而遂尊驩兜、共工之徒于朝,禹、稷、皋陶之下二十有二人不能用,则尧将不能得无为尔;岂复得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者哉!《春秋》曰:夏灭项。
孰灭之盖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
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
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继绝存亡,贤者之事也。
管夷吾用,所以能继绝存亡国焉耳;竖刁、易牙用,则不能也。
向使桓公始不用管夷吾,末有竖刁、易牙,争权不葬,而乱齐国,则幽、厉之诸侯也。
始用贤而终身讳其恶,君子之乐用贤也如此;始不用贤,以及其终,而幸后世之掩其过也,则微矣。
然则居上位、流德泽于百姓者,何所劳乎于择贤,得其人,措诸上,使天下皆化之焉而已矣。
兹天子之大臣,有土千里者,孰有如阁下之好贤不倦者焉!盖得其人亦多矣。
其所求而得而不取者,则有人焉。
陇西李观,奇士也,伏闻阁下知其贤,将用之未及,而观病死。
昌黎韩愈得古人之遗风,明于理乱根本之所由,伏闻阁下复知其贤,将用之未及,而愈为宣武军节度使之所用。
观、愈,皆豪杰之士也,如此人,不时出,观自古天下亦有数百年无如其人者焉。
闻阁下皆得而知之,皆不得而用之,翱实为阁下惜焉;岂惟翱一人而已,后之读前载者,亦必多为阁下惜之矣。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阁下旧知之。
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
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
韩愈送郊诗曰:作其三百首,杳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为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又有张籍、李景俭者,皆奇才也。
未闻阁下知之。
凡贤士奇人,皆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见而不能知,如勿见而已矣;知其贤而不能用,如勿知其贤而已矣;用而不能尽其才,如勿用而已矣;能尽其才而容谗人之所间者,如勿尽其才而已矣。
故见贤而能知,而能用,而能尽其材,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兹有二人焉皆来:其一,贤士也;其一,常常之人也。
待之礼貌不加隆焉,则贤者往,而常常之人日来矣。
况其待常常之人加厚,则善人何求而来哉!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贤者不好色而好德者;虽好色而不如好德者,次也;色与德均好者,复其次也;虽好德而不如好色者,下也;不好德而好色者,穷矣!人有告曰:某所有女,国色也。
天下之人必竭其财求之而无所爱矣。
有人告曰:某所有人,国士也。
天下之人则不能一往而见焉。
是岂非不好德而好者色乎贤者则宜有别于天下之人矣。
孔子述《易》,定《礼》、《乐》,删《诗》、《书》,作《春秋》,圣人也;奋乎万世之上,其所化之者非其道,则夷狄人也,而孔子之庙存焉,虽贤者亦不能日往而拜之,以其益于人者寡矣。
故无益于人,虽孔圣之庙犹不能朝夕而事焉。
有待于人,而不能得善士、良士,则不如无待也。
呜呼!人之降年,不可与期。
郊将为他人所得,而大有立于世,与短命而死,皆不可知也。
二者卒然有一,于郊之体,其为惜之不可既矣。
阁下终不得而用之矣,虽恨之亦无可奈何矣。
翱,穷贱人也,直词无让,非所宜至于此者也,为道之存焉耳;不直则不足以伸道也,非好多言者也。
翱再拜。
” 赞曰:举孤弃雠,圣人所美;下展蔽善,匹夫所鄙。
懿彼数公,时行时止。
守道克勤,荐贤不倚。
冷然所尚,鸿儒不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