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大司农归平阳 三苗驩兜降服

关灯
    第五十七回 大司农归平阳 三苗驩兜降服 次日,大司农到王母处辞行。

    王母又殷勤的说道:“尊使归去,总请圣天子勿忧。

    时机到了,我一定遣人来帮助。

    ”大司农唯唯道谢。

    王母又取出许多蟠桃、黄中李来赠别;另外又赠沙棠果十大篓,说道:“这项带回去,不要吃,将来有用。

    ”大司农不解所谓,只得重重拜谢了。

     回到寓所收拾行李,三青鸟使亦各有所赠,最有用的是一种姜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吃了之后能治劳倦。

    其余玗琪、文玉之类,大司农却不在意。

    临行时,那只三足鸟倏又飞来,大鵹将所有行李叫三足鸟件件衔到三危山等候。

    三足鸟果然一件件衔去,极小之鸟,衔极大之物,凌空迅速,真是奇极。

     当下大司农随了三青鸟使,仍循原路下山。

    路上又遇到一种异兽,其状如羊而四角,名叫土蝼。

    它的角非常锐利,触物即死,并能噬人,是个猛兽。

     一日,又走到那株琅玕树地方,忽见有一个三头人在那里将树修治,且在地上收拾琅玕树所结之子。

    原来那琅玕树高约一百二十仞,大约三十围,所结之子圆而似珠,名叫琅玕。

    据少鵹说:“这个三头人,是专门伺候琅玕的。

    ” 一日,已到山下海边,只见东方远远一座大山,山上面其光熊熊,仿佛火烧。

    大驾道:“这是炎火之山,昼夜在那里焚烧,虽暴风猛雨,其火不灭。

    据说这种炎火山所以能永远不灭,因为山中都生一种不烬之木的原故。

    还有一种大鼠,生约百斤,毛长二尺余,其细如丝,颜色纯白,时时跑到山外。

    拿了水赶去浇它,它立刻就死;取了它的毛织成布匹,可做衣服。

    污秽之后,只须用火焚烧,立刻光洁如新,所以叫作火浣布。

    某等所穿的是鸟羽,最怕是火,不曾到那边去过,究竟有没有这种白鼠,不敢确定,不过传闻而已。

    ” 当下大众仍上皮船,大司农看那弱水,清而且浅,不相信它无力不能负芥之说。

    手内刚有一块已破之巾,抽了两缕投下去,果然立刻就沉到底,方知此说可信。

    那皮船这时已是开行,大鵹问大司农道:“现在贵使者还想到玉山去游玩吗?”大司农道:“某离都已久,恐天子悬念,急于归去复命,不到玉山去了。

    异日有便,再来奉访,同游玉山吧。

    ”大鵹道:“那玉山山上,百物皆有,珍奇亦多。

    虽则亦是仙山,但比到昆仑山,竟有天渊之别。

    即如敝主人所住的,却是一间土窟。

    ” 大司农听到此处,又复诧异,忙问什么原故。

    大鵹道:“昆仑山的玉宇琼楼,旋宫倾室,是敝主人已成神仙后所享受的。

     玉山的土窟是敝主人未成神仙时所居住的。

    君子不忘其初,所以敝主人年年总来玉山居住几时。

    ”大司农听了,慨然佩服。

     大鵹道:“那玉山上有两种异物:一种是兽,名字叫狡,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现则其国年岁大有,是个祥瑞之物。

    还有一种是鸟,名字叫胜,其状如文雉而赤色,其音如鹿,专喜食鱼,现则其国大水,是个不祥之物。

    近儿年来,这两种异物一齐出现,所以下界年年大熟,而又到处闹水,就是这个原故。

    ” 这次大司农奉使出游,早预备一册日记,凡沿途所见所闻的都记在上面,当下听大鵹所说,又立刻记上。

    大靛遥指道:“前面已是三危山了。

    ”大司农讶异道:“何以这样快?”大鵹道:“舟行纯是仙法,可以日行儿万吧。

    至于陆行,因为贵使者还是凡骨,某等无法使快,所以迟缓。

    其实昆仑东岸到此地之路,比从昆仑东岸到西北隅之路,不知道要远几百倍呢。

    ”说时,舟已拢岸,三足鸟所衔来之行李,统统都堆在岸边。

     前日大司农所雇的船,已由从人等雇好。

     大司农登岸之后,再三向三青鸟使道谢,归心似箭,不再担搁,即叫众从人将行李搬入雇船之中。

    三青鸟送大司农上船之后,说声:“再会。

    ”转眼之间,化为三青鸟,翩然而逝,那只皮船也不知去向。

    众人至此,无不称羡仙家妙术。

    于是启碇,径到西海,由西海登岸,再归平阳。

     且说这年已是帝尧的二十五载。

    前一年亦出外巡守一次,但无事可记。

    回都之后,五日不盼望大司农归来,但是音信全无,死生莫卜,屈指计算,已有几年了,不觉于忧民之外,又添了一重心事。

    凑巧毫邑的玄元有奏报到来,内中大意说:“臣访得臣傅驩兜与其子三苗,朋比为奸。

    自司衡被害后,彼等就酌酒称庆,又联合育唐国,有密谋凭陵上国之意。

    臣已搜到确据,本应即将驩兜正法,念其为先朝旧臣,从宽拘禁,加以闭锢。

    不料彼等党羽甚多,竟被其破壁逸去,现已逃往南方,与其子三苗会合。

    阴谋既已显露,难保其不倒行逆施,请帝作速预备”等语。

    帝尧看了,更为心焦,忙与群臣商议,秘密防御。

     过了两月,大司农回来了,帝尧大喜,即忙宣召入朝。

    大司农见帝,行过礼后,便将奉使情形详细的说了一遍。

    帝尧见西王母不允立即援助,不免失望,然亦无可如何。

    谈了一会,便和大司农说道:“汝风尘劳苦,可以归家稍息,一切政治,明日再谈吧。

    ”大司农就将西王母所赠的各物献上,帝尧除取几个桃李之类,命大司农、大司徒分献姜嫄、简狄外,其余都颁赐群臣。

    只有沙棠果,依着西王母之言,特别存储,概不分赐。

     到了次日,帝尧视朝,大司农奏道:“臣昨闻三苗国谋叛,势力北侵,不知帝何以御之?”帝尧道:“朕对于用兵,本来甚不赞成。

    况现在老将既亡,逢蒙亦死,就使要用兵,亦苦无人统率。

    只好密令邻近各国,严加守备而已。

    ”大司农道:“以臣愚见,驩兜父子谋乱已久,迟早必有发作之一日。

    但是迟则酝酿深而为祸大,不如趁此刻已有乱萌,从速讨伐。

    虽则不能绝其本根,亦可加以惩创,使有戒惧,以戢其凶暴之心。

    老将虽亡,臣知所有六师都系老将多年所训练,其间智谋之人及忠勇之士均不少,未始不可以一战。

    所以依臣愚见,是宜讨伐。

    ”帝尧道:“汝之所见,朕非不知。

    不过古人有言‘兵者凶器,战者危事’。

    就使战胜,但是那些战地的百姓,愁苦损失,何可胜言!所以朕不愿的。

    ” 正在讨论时,忽见玄元又有奏报到来,说道:“驩兜、三苗,业经出兵北犯,现在已过云梦大泽,将及汉水之滨。

    窥揣他的计划,不是攻豫州,就是攻雍州,请帝作速下令讨伐。

    ” 帝尧看了之后,知道这次战事已不能免,遂叫大司农兼大司马之职,统率师旅,前往征讨。

    羲仲、和仲兄弟四人副之,大司徒在内筹划军饷。

    大司农等皆顿首受命,一齐退朝,到司马府中商议出兵之法,一面又发兵符,召集师旅。

     过了多日,一切预备妥贴,正要誓师出发,忽然伊邑侯又有奏报到来,大致说:“驩兜之兵已到丹水,不日就要逼近伊水,请帝速遣六师救援。

    ”帝尧看了,叹口气道:“既然如此,朕亲征吧。

    ”于是郊圻六师,第一师归大司马统带,第二师归羲仲统带,第三师归羲叔统带,第四师归和仲统带,第五师归和叔统带,第六师留守京畿,归大司徒节制。

    一队一队的次第出发,真个是旌旗蔽日,兵甲连云,浩浩荡荡,直向豫州而来。

     路过王屋山,尹寿正值有病,帝尧往问之。

    尹寿道:“帝此行出师必捷,可惜我病不能从行。

    弟子篯铿颇有才略,可参军事,请帝录用。

    ”帝尧应诺,稍谈片时,即便兴辞。

    那时篯铿已二十余岁,既奉师命来佐帝尧,帝尧遂委以参谋之职。

    那玄元闻帝亲征,亦来迎接。

    帝尧问起前方之事,玄元道:“臣探得驩兜现分两路进兵,一路由白河向北,直攻外方山,以窥汝、颍,是个正兵。

    一路连合育唐国之兵,溯丹水直攻华山,以窥雷首,是个奇兵,大概作为两路包抄之势。

    现在正兵已到方城山,奇兵到何处,尚未探悉。

    ”帝尧听了,遂开军事会议,商量应付。

    议了一会,决定以第一师、第三师合玄元之兵,以当驩兜之正兵。

    以第二师、第四师直趋丹水,以当他的奇兵。

     尚余第五师,居中往来策应。

    于是各师分头预备临敌,暂且不提。

     且说驩兜父子为什么要弄兵呢?原来他们两个真个蓄志已久了。

    从前所忌惮的只有一个羿,所以帝尧南巡的时候,百计千方,阴谋毒害。

    当老将羿受毒最甚之时,三苗等非常欢喜,以为必定死了。

    哪知后来三人之病竟渐渐全愈,狐功等非常疑惑,不解其故,疑心赤将子舆不食五谷,或是有道术的,因此救了他们。

    三苗主张趁他们病未全愈之时,举兵去攻打,狐功道:“不可,我们这番设计,是谋暗杀,不谋明攻。

    况且他手下尚有三千兵士,万一攻他不下,或从他方逃去,岂不是弄巧反成拙吗?就使杀死了这三个人,但是弑君之名我们已加在身上了。

    他朝中还有弃、契两兄弟,都是有才智得民心的。

    又有逢蒙,他的本领不下于羿。

    到那时起了倾国之兵来攻我们,臣报君仇,兄报弟仇,弟报师仇,名正言顺,我们恐怕挡不住呢!” 三苗听了,狐疑未决。

    后来叫了巫先来,请他作法,问之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