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缺陷留连 葛藤挂碍

关灯
    第十三回 缺陷留连 葛藤挂碍 语云: 恶恶恶,真惨虐,若要除之须痛割,倘放松时祸乱作。

    不是被他磨,定是受他缚,一到缠身摆不脱。

    所以髋髀施斧凿,软款仁柔用不着。

    四夷之屏恩不薄,杀戮蚩尤诚圣略。

    寄语当权应揣度,千里毫厘不可错。

     话说小行者与猪一戒用智赚得钉耙到手,哪管自利和尚死活,竟自驾云回佛化寺来。

    到得寺中,唐半偈方用午斋,看见猪一戒担着钉耙同小行者欢欢喜喜回来,因问道:“那自利师父倒也忠厚,就肯还你的?”一戒道:“那和尚最不忠厚,见我们说起讨钉耙,他只是一味胡赖。

    亏师兄算计,变化了进去,方才赚得回来。

    ”就将前事细说一遍。

    唐半偈听了,叹息道:“如此设心,种那佛田何用!”小行者道:“他佛田虽有,何尝真种?不过借佛田名色骗人布施而已。

    ”唐半偈又叹息道:“佛教本自慈悲,被这些恶僧败坏,竟弄成一个坑人的法门了。

    此真解不可不速求也。

    我们事已完,快收拾去吧。

    ”就要起身。

    众僧看见小行者有此神通,又收了猪一戒,将唐半偈敬如活佛,又苦留了半日。

    到次早方收拾出门,众僧还要留住等点石来拜谢,唐半偈哪里肯住。

    小行者将行李结束做一担,叫猪一戒挑了,然后扶唐半偈上马。

    唐半偈辞了众僧,同两个徒弟欣然向西而去。

    正是: 一心知有佛,见佛取真解, 作速往西去,心忙不敢停。

     唐半偈奉旨取解,菩萨护持,又收伏两个有神通的徒弟同行帮扶,心下无挂碍,放下诸念,安然前进。

    幸喜一路平安,行有月余,不是山顶观云,就是岭头望月,师徒们毫不觉得辛苦。

    唐半偈因对小行者说道:“我闻得观世音菩萨曾踏勘长安到灵山,说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若以一日百里算来,也只消三、四个年头便走到了,为何当日玄奘佛师就去了十四年?”小行者道:“闻他一路上妖妖魔魔苦历了八十一难,方才行满,所以耽搁了。

    ”唐半偈道:“我想天下哪所妖魔?不过邪心妄念自生妖魔耳!我与你正性而行,死生听之可也。

    ”小行者道:“师父说得是。

    ”正说不了,只见坦平大路忽裂了一条大缝,陷倒马脚,将唐半偈翻筋斗跌了下来。

    慌得小行者连忙上前搀了起来,说道:“怎么平地被跌?”猪一戒看见,也放下行李,扯起马脚道:“原来地下有条裂缝,师父怎不看看走!”唐半偈也只道地下有裂缝,不曾留心看得,所以被跌。

    及自爬起来,抖抖衣服再细看时,地下依旧坦坦平平,哪里有甚裂缝。

    师徒三人看了俱大惊道:“这真作怪了!”想了一会没处看头,只得又扶唐半偈上马前行。

    此时,小行者恐防有失,便紧贴着唐半偈的马身而行;行不上一里多路,忽马前又现出一个大坑,连人带马都要跌了下去,幸得小行者手眼快,一把将唐半偈抓住,未曾跌入去。

    若是跌入去,虽不死也要伤残,又亏马是龙驹,一跃而起,不致损伤。

    师徒三人忙忙收拾好了,那陷坑又不见了。

    三人十分惊疑。

    唐半偈遂不敢上马,因同着小行者、猪一戒步行。

     此时,日已平西,小行者因跳在空中一看,见路左一带林子里有人家,遂落下来与唐半偈说道:“这条路有些古怪,今日天也不早了,这林子里有人家,我们且去借宿了,问个明白,明日再走不迟。

    ”唐半偈道:“徒弟说得有理。

    ”因弯弯曲曲转入林子里来。

    那林子里果是一村人家。

    但见: 三家临水,五舍沿山。

    临水的杨柳风来门径绿,沿山的松茑云绕户庭幽。

    有几家驱牧牛羊自成村落,有几家闲驯鸟雀飞啄阶除。

    小巷里趁日色渔人晒网,大田内乘雨水农父张犁。

    花深处布帘悬影卖酒人家,石坳中铁斧飞声采薪樵客,谁家豚栅正对鸡栖,何处禽喧不闻犬吠。

    乳臭小儿鼓腹而肆嬉游;伛偻丈人倚树而谈经济。

    虽不到上世高风,也要算人间乐地。

     他师徒到得村中,不见寺院,就在一个大庄院门首小行者牵住了马,猪一戒歇下了担。

    唐半偈下了马,正打帐入去借宿,只见对庄松树下两个老者在那里下象棋。

    一个老者忽看见他师徒三人在庄前立住,因起身走来问道:“三位师父何事到此?”唐半偈看见,忙回身打个问讯道:“老居士,贫僧稽首了。

    ”那老者慌忙答礼道:“老师父,不象是我近处人。

    ”唐半偈道:“贫僧乃东土大唐天子遣往西天,见活佛拜求真解的。

    今路过宝方,因天色晚了,又寻不见寺院,欲借贵庄暂宿一宵,明日早行。

    敢求老居士方便。

    ”那老者听见说是唐朝的,且不答应他肯借宿不肯借宿,先将他身上估了一回,又将马也看看,因说道:“三位不象远来的。

    ”唐半偈道:“实是远来的,为何不象?”那老者道:“既是远来,为何一路来人马并无损伤?”唐半偈道:“一路来跌是跌了两次,幸有小徒护持,不致损伤。

    贫僧此来虽为借宿,正要问被跌之故。

    ”那老者才笑嘻嘻说道:“既跌过也就是了,请里面去好说。

    ”一面拱唐半偈三人入去,一面又招那下棋的老儿道:“这三位是唐朝来的高僧,也来会会。

    ”那老儿遂欢欢喜喜同唐半偈一齐走进庄来。

     到客堂中各各施礼,分宾主坐下,奉过茶,主位的老者因问道:“三位老师大号?”唐半偈答道:“贫僧法名大颠,蒙唐天子又赐号半偈。

    ”因指着小行者两个道:“这是大顽徒孙小行者,这是二顽徒猪一戒。

    ”随问:“二位老居士高姓大号?”主位的老者答道:“我在下姓葛,贱名叫做葛根。

    ”因指着那个老儿道:“这就是敝亲家,他姓滕,尊讳叫做滕本。

    我东边这村叫做葛村,往西去二十里那个村叫做滕村。

    这两村中虽不少有上万人家,却都是葛、滕两姓,并无一个杂姓人家。

    几遇婚姻,不是滕家嫁与葛家,就是葛家为滕家娶去。

    所以牵牵缠缠,是是非非,竟成了千古的葛藤了。

    ”唐半偈道:“这等说来,二位老居士俱是世族了。

    但不知贫僧一路来为何明明坦道忽裂成坑堑,使人遭跌,这是为何?”葛根见问,沉吟不语。

    滕本道:“唐老师既要西行,少不得要进献大王,就通知他也不妨。

    ”葛根方说道:“只因葛、滕两姓人多了,便生出许多不肖子孙来。

    他不耕不种,弄得穷了,或是有夫无妻,或是有衣无食,过活不得。

    也不抱怨自家懒惰,看见人家夫妻完聚,衣食饱暖,他就怨天恨地,只说天道不均,鬼神偏护;若是良善之家偶遭祸患,他便欢欢喜喜以为快意。

    不期一传两,两传三,这葛、滕两姓倒有一大半俱是此类;又不期这一片葛、滕乖戾之气,竟塞满山川,忽化生出一个妖怪来,神通广大,据住了正西上一座不满山,自称缺陷大王。

    初起时,人家不知他的威灵,他就显神通将两村人家弄得颠颠倒倒。

    ”唐半偈道:“怎生颠颠倒倒?”葛根道:“若是富贵人家有穿有吃,正好子子孙孙受用,不是弄绝他的后嗣,就是使你身带残疾,安享不得。

    若是穷苦人家衣食不敷,他偏叫你生上许多儿女,不怕你不累死。

    夫妻和好的定要将他拆开,弟兄为难的决不使你分拆。

    后来,知是大王显灵,故合了两村上人家同到山上去拜求,许下了年年月月猪羊赛会的大愿,故如今方得安居;若是哪个违了限期,或是牛羊不丰,他就连人都拿去吃了,故我这两村人家无一个不凛凛信教。

    若是远方过客不知他的神通,不去供献祈祷,他将好路上弄得七坑八缺,使人一步步跌得头破血出,不怕你不去求他;若遇着不信邪的硬好汉不去求他,他到临了现一个万丈的深坑,将你跌下去,登时长平,叫你永世不得翻身。

    你道利害不利害!唐老师既要西行,这供献之事也须打点。

    ”唐半偈听了,低头不语。

    小行者接问道:“若要供献,须得什么东西?”葛根道:“猪羊是不必说了,还有一言,恐怕见怪,不敢在三位面前说。

    ”小行者道:“但说何妨。

    ”葛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