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窑火的时间胶囊

关灯
    深秋的景德镇裹着一层湿漉漉的雾气,郭静站在工作室斑驳的木门前,看着檐角滴落的雨珠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她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那封泛黄的信笺,这是今早整理外婆遗物时发现的——信纸上是用蓝墨水写的半阙词,字迹被岁月晕染得模糊,末尾画着个歪歪扭扭的陶罐,罐身上缀满星星点点的花纹。

     窑炉在角落里发出低沉的嗡鸣,像是某种古老的语言。

    郭静把信笺平铺在工作台,用镇纸压好边角。

    陶泥在她掌心逐渐升温,湿润的触感让她想起小时候在外婆窑厂的时光。

    那时她总爱趴在窑炉边,看火焰在窑腔内跳跃,将陶坯一点点烧得通红。

     “要让泥土记住你的温度。

    ”外婆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

    郭静愣了愣,手中的泥坯已经被捏出一个不规则的凹槽。

    她想起上周在陶艺展上,一位策展人指着她的作品说:“你的陶器总带着一种未完成的生命力,像是还在等待某种答案。

    ” 窗外的雨势突然变大,雨滴砸在屋顶的瓦片上,发出密集的声响。

    郭静起身去关窗,却在转身时瞥见工作台上的信笺——被风掀起的一角露出几行字,“致未来共振者”。

    她心头一颤,仿佛有电流顺着脊椎窜上头顶。

     “未来共振者……”郭静喃喃自语,目光落在窑炉旁堆积的陶片上。

    那些都是失败的作品,有的开裂,有的变形,却都承载着她某个瞬间的情绪与思考。

    她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抓起一块陈腐多年的老泥,开始快速塑形。

     泥团在她掌心不断变换形状,郭静的动作带着某种近乎偏执的专注。

    她想起赵环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时间,而此刻,她要用陶土封存一段记忆。

    陶罐的雏形渐渐成型,郭静在罐身刻下细密的纹路,每一道刻痕都对应着生命中某个重要的时刻——外婆窑炉里的火星,美院展厅的灯光,景德镇深夜的蝉鸣,还有那个尚未谋面的“共振者”。

     当陶罐完成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郭静打开窑炉,热浪扑面而来。

    她小心翼翼地将陶罐放入,又把那封信笺叠好,塞进罐口预留的小洞里。

    “也许有一天,会有人打开它。

    ”她对着窑炉轻声说,仿佛在与未来对话。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是母亲发来的消息:“丫头,明天市集早点来,你上次做的那个星空碗,有个客人想买走当样品。

    ”郭静盯着屏幕,嘴角不自觉上扬。

    曾经认为她的陶艺“不实用”的母亲,如今也开始认可她的创作。

     窑炉的火焰在黑暗中跳跃,郭静搬了把椅子坐在旁边。

    她想起赵环在设计社区中心时,坚持保留那棵百年老槐树。

    “每个物件都有它的记忆,”他在采访里说,“建筑不该是冰冷的容器,而应是记忆的载体。

    ”这句话曾让她心头一颤,此刻与手中的陶罐联系起来,更觉意味深长。

     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从窗棂间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郭静闭上眼睛,听着窑炉有节奏的呼吸,思绪飘向远方。

    她想象着未来的某一天,这个陶罐被人打开,信笺上的文字与另一个灵魂产生共鸣。

    或许那时,她和那个“共振者”已经相遇,又或许,这个陶罐会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纽带。

     工作室里安静得能听见陶泥细微的收缩声。

    郭静起身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晕照亮工作台。

    她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