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喀尔巴阡烽火续:1915年3月的东线危局与破局

关灯
    迎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与德奥联军展开了近身肉搏。

    彼得洛夫看到一名德军士兵冲了过来,他毫不犹豫地端起刺刀,与对方拼杀在一起。

    两人在雪地上翻滚扭打,彼得洛夫感觉自己的力气渐渐耗尽,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阵地,绝不能后退一步。

     三、补给线上的生死竞速 随着战斗的持续,补给线再次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俄军的补给车队在蜿蜒的山路上艰难前行,马匹在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车夫们不断挥舞着鞭子,试图让车队加快速度。

    然而,恶劣的天气和险峻的路况让车队的行进速度极为缓慢,许多车辆还没到达前线,就因为故障或陷入雪坑而被迫停下。

     “该死!这样下去我们的士兵都要被饿死在阵地上!”负责后勤的俄军少校安德烈愤怒地踢着车轮,他的脸上满是焦虑。

    他看着周围被困在雪中的车辆,心中充满了无奈。

    为了尽快将物资送到前线,安德烈决定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徒步穿越山区,寻找一条更快捷的路线。

     与此同时,德奥联军的补给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德军的后勤体系相对完善,但喀尔巴阡山脉的特殊地形让补给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确保前线的物资供应,德军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甚至组建了专门的山地运输部队。

    士兵们肩扛手抬,将一箱箱弹药沿着陡峭的山路运往阵地,他们的脚步在雪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场补给线上的生死竞速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俄军因为补给不足,许多士兵在战斗中因为饥饿和寒冷而失去了战斗力;德奥联军虽然勉强维持着物资供应,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四、佩列梅什利要塞的命运转折 3月22日,一个震撼东线战场的消息传来:被俄军围困长达6个月之久的奥匈帝国佩列梅什利要塞终于投降。

    这座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北麓的要塞,曾经是奥匈帝国抵御俄军进攻的重要据点,但在长时间的围困下,守军的物资逐渐耗尽,士气低落。

     “要塞里的粮食已经吃完,士兵们只能靠吃马肉和老鼠为生。

    ”一名被俘的奥匈帝国军官在审讯中说道,“我们已经没有力气再抵抗了。

    ” 佩列梅什利要塞的投降,让俄军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俄军的士气。

    伊万诺夫将军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新调整部署,对德奥联军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告诉士兵们,胜利就在眼前!”伊万诺夫在动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要一鼓作气,将德奥联军赶出喀尔巴阡山脉!” 然而,德奥联军并没有因为佩列梅什利要塞的失守而气馁。

    法金汉迅速调整战略,将原本用于解救要塞的部队重新投入到前线作战中,加强了对俄军的防御和反击。

    “俄军以为他们胜利了,但他们错了。

    ”法金汉冷笑着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道,“我们会让他们为这个错误付出惨重的代价。

    ” 1915年3月的喀尔巴阡山脉,依旧是一片战火纷飞的炼狱。

    德奥联军与俄军在这片冰天雪地中继续着殊死搏斗,双方都在为了胜利而拼尽全力。

    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未来的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没有人知道,这场残酷的战争还会持续多久,也没有人知道,最终的胜利者会是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喀尔巴阡山脉将见证这场战争中最惨烈的厮杀,以及无数士兵的热血与生命。

     喜欢一战,二战风云请大家收藏:()一战,二战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