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年英国:在战略震荡与社会裂变中的破局之年

关灯
    1917年的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

    西线战场的帕斯尚尔泥潭、康布雷坦克突袭,国内此起彼伏的反战浪潮与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高涨,以及俄国革命引发的意识形态冲击,共同构成了这一年复杂而动荡的图景。

    英国在军事革新与社会撕裂中艰难前行,为即将到来的战略转折积蓄力量。

     一、西线绞杀:从帕斯尚尔泥潭到康布雷突袭的战术革命 (一)帕斯尚尔:泥淖中的绝望消耗 1917年7月,英军在比利时帕斯尚尔地区发起攻势,企图突破德军沿海防线。

    然而,持续的暴雨将战场化作齐腰深的泥潭,坦克陷入沼泽,士兵在泥浆中举步维艰。

    德军依托高地与混凝土工事,以机枪和迫击炮进行精准打击,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伴随着惨重伤亡。

     战斗持续三个月,英军投入50万兵力,伤亡达38万人,仅推进8公里。

    二等兵罗伯特·格雷在日记中描述:“泥浆吞噬了战友的尸体,我们在腐臭中射击,连步枪都因沾满泥巴而卡壳。

    ”这场被称为“帕斯尚尔泥潭”的战役,成为一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残酷消耗战。

     (二)康布雷:坦克集群的首次怒吼 11月,英军在康布雷发动突袭,首次大规模使用378辆坦克。

    这些钢铁巨兽碾碎铁丝网、跨越战壕,配合徐进弹幕与空中侦察,迅速突破德军防线。

    德军毫无防备,首日便有7500人被俘,战线被撕开10公里缺口。

     尽管因后勤不足与步兵脱节,英军最终被迫后撤,但康布雷战役证明了坦克在突破堑壕战中的巨大潜力。

    此战中,英军尝试“机动战”战术,为1918年的大规模装甲作战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裂变:反战浪潮与爱尔兰独立运动的激化 (一)战争疲劳与国内抗争 1917年的英国陷入严重的战争疲劳: -反战情绪高涨:罢工浪潮席卷全国,格拉斯哥10万工人罢工要求“面包与和平”;和平主义者成立“拒绝服役委员会”,超1.6万人拒服兵役; -物资短缺加剧:食品配给进一步收紧,面包定量降至每天200克,煤炭供应不足导致冬季供暖中断; -舆论批判升温:作家E.M.福斯特发表《为民主辩护》,抨击政府的战争政策;诗人艾萨克·罗森伯格写下《战壕黎明》,揭露士兵的生存困境。

     (二)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升级 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余波在1917年持续发酵。

    英国政府的高压政策反而催生了更激进的民族主义: -新芬党崛起:主张彻底独立的“新芬党”(SinnFéin)在补选中大胜,取代温和派成为爱尔兰主流政治力量; -游击战萌芽:爱尔兰共和军(IRA)开始发动针对英军的袭击,都柏林街头频繁发生爆炸与暗杀事件; -分裂危机加深:英国试图通过《爱尔兰联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