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消息属实
关灯
小
中
大
听闻此消息,吕不韦心中一震:“此情报属实吗?”
“属下绝不敢欺瞒吕相。
”前来禀报的人回答道。
吕不韦与身旁的蒙骜、王龁等人对视,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强烈的战意与兴奋。
确实,是兴奋!几天前,他们或许会感到极大的压力,但如今关中地区的疫情即将结束,军心逐渐稳定,而合纵联军却出现了军心动摇的情况。
据秦国派往敌后的探子回报,由于疫情的影响,燕赵楚三国对是否参与战争产生了犹豫,孙隐若再不出手,联军可能不战自败。
“孙隐终究按捺不住了。
”蒙骜浑浊的双眼中闪烁着斗志。
“他也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因为疫情事件,燕赵楚三国在考虑是否介入这场战争,若孙隐再不有所行动,联军可能会自行瓦解。
”王龁解释了孙隐选择此时进攻的原因。
“王老将军所言甚是。
” 蒙武笑着说道:“既然来了,就让他有来无回!” “诸位有何高见?”吕不韦问道。
“尽管不清楚这位兵家新秀在想什么,但他选在这个时候进攻,说明他对函谷关内的局势判断失误。
既然如此,我认为应该诱敌深入。
”麃公捋须回答,虽然他喝了大量的酒,但作为老将,一旦谈起军事策略,思维依然非常清晰。
“此计甚好。
”吕不韦点头表示赞同。
“除了诱敌深入,还需紧闭城门,让联军误以为关内疫情严重,自身难保,从而主动发起攻击。
”蒙恬补充道。
吕不韦沉思片刻,觉得此计可行,随即说道:“既然这样,不如减少城墙上守卫和巡逻士兵的数量,这样可以更好地误导联军,让他们认为函谷关内的兵力不足。
” “相邦妙计,果然具有统帅之才!”众人拱手笑道。
“过誉了,不过是些心理战术罢了。
今日之战,还需各位将军亲自领兵出击才是。
”吕不韦微微一笑。
"末将愿意效劳。
"众将拱手行礼。
此时,吴巨刚好返回。
"来来来,吴巨,过来。
"吕不韦招呼道。
"怎么了?"吴巨疑惑地走近。
"有一事请教。
"吕不韦问:"按目前关内的状况,兵力如何?" "我又不是将军,怎么会知道。
"吴巨答。
"你是从抗疫总指挥的角度考虑,这方面你很有经验。
" 吴巨思索片刻,说:"士兵刚病愈,战斗力可能受影响,但士气高昂,取长补短的话,或许军力更强。
" 抗疫成功的消息在函谷关内传得热火朝天,不仅医者庆祝,二十万将士也一同庆贺,眼下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
"那很好。
"吕不韦见众人点头,心中有数,这和他们的推测一致。
"出什么事了?" 吴巨挑眉看着众人,忽然想到什么,迟疑地问:"不会是合纵联军要攻打函谷关吧?" 众人点头:"正是如此。
" …… 一刻钟后,函谷关外。
合纵联军在距离函谷关十里处扎营。
孙隐站在附近的山上,眺望函谷关方向,眉头紧锁。
形势已不允许他多想,他必须赢下这场战斗,才能稳定局势。
韩魏两国朝中对合纵的支持越来越弱,尽管有秦国安插的奸细从中**,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至于燕赵楚三国。
楚国非常谨慎,甚至萌生退意,他们对合纵本就不热衷。
毕竟楚国和秦国关系良好,世代联姻,最着名的便是那位宣太后。
不像韩魏那样期待通过合纵给秦国致命一击,让其收敛,以免再次攻打他们。
而赵国因疫病影响,也不愿派大军。
赵国不动,燕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燕国既要对抗西边的赵国,又要防范南边的齐国,若贸然行动,恐怕会被趁虚而入。
两年前,燕国丞相栗腹赴赵为**丹贺寿,回国后对燕王喜称赵国因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如今幼童未长成,正是伐赵良机。
燕王喜采纳其议,派两路大军攻赵,一路由栗腹领军攻鄗城,另一路由卿秦攻打代郡。
赵国以廉颇率八万军抵御栗腹,乐乘率五万军对付卿秦,最终燕军惨败,栗腹身亡,卿秦与乐间被俘。
廉颇和乐乘现正围困燕都蓟城,这也解释了燕为何既谨慎又热衷合纵——它期望合纵能牵制赵国,使自身免于战火。
韩魏二国态度摇摆不定,燕赵楚三国关系微妙,若局势持续拖延,合纵或将不战自溃。
即便维持两国结盟,也不能称之为合纵,最多算是临时合作。
孙隐深知此战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士气与胜败,还影响整个合纵战略。
他渴望胜利,不仅是为大局,也是为自己。
然而,他对麾下军队状态存疑。
这些士兵状态不佳,精神涣散,能否对抗强秦令人担忧。
孙隐陷入沉思,默默无语。
此时一名将领上前禀告:“统帅,斥候回报,函谷关关闭严密,守军人数减半且神情慌乱,显见关内疫病肆虐。
” 孙隐目光微动:“果真如此?”此前已有韩将提醒,他返营后反复思索,认为函谷关内存在疫情可能性极高。
之后他暗中遣探子潜入秦国,探子回传情报显示大量药材运往函谷关方向,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猜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将此消息散布出去,同时做好准备,明日清晨即刻攻城。
”孙隐下令。
“遵命!” 韩魏诸将齐声应诺,脸上露出兴奋之色。
第148章大敌当前开始攻城 次日清晨。
清晨,城墙上残留的白霜尚未消融,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沙石呼啸而过,吹得玄色旌旗猎猎作响。
远处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几面旌旗映入眼帘,上面分别书写着“周”、“韩”、“魏”、“孙”等字,乌压压的队伍仿佛波涛汹涌,席卷而来,正是合纵联军! 战车、骑兵、步卒以及攻城器械按序排列,粗略估计不下二十万人。
后方,一位剑眉星目的年轻黑衣男子策马远眺函谷关。
他是此次领军的兵家少主、纵约长孙隐。
在其身后,数十位韩魏大将列阵而立。
消息传来,函谷关因内部疫病蔓延自顾不暇,军心为之振奋。
函谷关的巡守士兵见大军逼近,仓皇逃窜,消失于城头。
“函谷关不过虚有其表,此战必胜无疑!”韩魏将领见状,不禁放声大笑。
“诸位切勿轻敌,此关易守难攻,欲速战速决绝非易事。
”孙隐神色凝重地提醒道。
众人应诺,然而心中多有不服。
不多时,城墙上已布满密集的守军。
这是预料中的情形,若函谷关内连这点兵力都调动不出,反倒显得不正常了。
“传令,率先登城者,爵位加三等,赏百金!”孙隐下令。
“遵命!” 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朝阳初升,光芒洒遍城墙。
“进攻!”孙隐一声令下。
箭矢如雨,从合纵大军中倾泻而出,对城墙展开压制性射击。
随后,搬运云梯的步兵蜂拥而上,潮水般涌向城垣。
城上守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以**还击,中箭者纷纷倒下,然而后续士兵接踵而至,攻势愈发猛烈。
尽管攻城器械行动迟缓,却犹如坚不可摧的巨兽,无人能轻易阻挡其步伐。
五分钟后,第一架云梯搭上函谷关的城头,随即第二架、第三架接连而至。
函谷关的防御手段不容小觑,滚木和巨石倾泻如雨,给攻城的士兵造成了巨大困扰,更别说还有金汤和桐油的威胁。
刺鼻的气味迅速笼罩整个战场,激发出双方强烈的斗志。
远观的韩魏诸将认为,合纵联军视死如归,而秦军则顽强抵抗。
孙隐始终镇定自若。
到了中午,依然未见成效,双方暂停交战。
孙隐命令清理战场后撤回营地。
一次未能攻破实属正常,在真实的战场上,围困城池一年半载无法攻克并不罕见,前提当然是城墙坚固,函谷关显然完全符合这一条件。
不然它不会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成为秦国抵御东方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 回到营地后,军队埋锅做饭,恢复体力,整理装备。
下午再度发起进攻,明显感觉战果显着提升,城头的秦军似乎也显得疲惫不堪,这让众将倍感振奋。
照此趋势,拿下函谷关指日可待! 果然,如今的函谷关已徒有其表,内部虚弱。
傍晚时分,孙隐再次下令收兵回营。
此次他骑在马上,凝视函谷关许久,一贯面无表情的他此刻却眉头微蹙。
“纵约长,何事?”一名魏国将领询问。
“无妨,回营。
”孙隐开口,语气平淡,随后掉转马头离去。
此时函谷关内。
吴巨仍在病房间穿梭。
不过这次并非隔离区,隔离区如今空无一人,仅剩百余名病患留在那里观察病情,吕不韦甚至找过吴巨商议,待疫病结束后将隔离区消毒改造为新的军营。
目前,吴巨主要负责伤员救治。
没错,他在医治战争中的受伤士兵。
不仅他如此,许多医家的医师也在伤员营中忙碌。
函谷关内,医者们纷纷自发前来为伤者提供救治。
医家虽保持中立,但不少秦国人也自愿加入,毕竟若合纵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百姓必受其害。
伤者的哀号声不断传来,
”前来禀报的人回答道。
吕不韦与身旁的蒙骜、王龁等人对视,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强烈的战意与兴奋。
确实,是兴奋!几天前,他们或许会感到极大的压力,但如今关中地区的疫情即将结束,军心逐渐稳定,而合纵联军却出现了军心动摇的情况。
据秦国派往敌后的探子回报,由于疫情的影响,燕赵楚三国对是否参与战争产生了犹豫,孙隐若再不出手,联军可能不战自败。
“孙隐终究按捺不住了。
”蒙骜浑浊的双眼中闪烁着斗志。
“他也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因为疫情事件,燕赵楚三国在考虑是否介入这场战争,若孙隐再不有所行动,联军可能会自行瓦解。
”王龁解释了孙隐选择此时进攻的原因。
“王老将军所言甚是。
” 蒙武笑着说道:“既然来了,就让他有来无回!” “诸位有何高见?”吕不韦问道。
“尽管不清楚这位兵家新秀在想什么,但他选在这个时候进攻,说明他对函谷关内的局势判断失误。
既然如此,我认为应该诱敌深入。
”麃公捋须回答,虽然他喝了大量的酒,但作为老将,一旦谈起军事策略,思维依然非常清晰。
“此计甚好。
”吕不韦点头表示赞同。
“除了诱敌深入,还需紧闭城门,让联军误以为关内疫情严重,自身难保,从而主动发起攻击。
”蒙恬补充道。
吕不韦沉思片刻,觉得此计可行,随即说道:“既然这样,不如减少城墙上守卫和巡逻士兵的数量,这样可以更好地误导联军,让他们认为函谷关内的兵力不足。
” “相邦妙计,果然具有统帅之才!”众人拱手笑道。
“过誉了,不过是些心理战术罢了。
今日之战,还需各位将军亲自领兵出击才是。
”吕不韦微微一笑。
"末将愿意效劳。
"众将拱手行礼。
此时,吴巨刚好返回。
"来来来,吴巨,过来。
"吕不韦招呼道。
"怎么了?"吴巨疑惑地走近。
"有一事请教。
"吕不韦问:"按目前关内的状况,兵力如何?" "我又不是将军,怎么会知道。
"吴巨答。
"你是从抗疫总指挥的角度考虑,这方面你很有经验。
" 吴巨思索片刻,说:"士兵刚病愈,战斗力可能受影响,但士气高昂,取长补短的话,或许军力更强。
" 抗疫成功的消息在函谷关内传得热火朝天,不仅医者庆祝,二十万将士也一同庆贺,眼下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
"那很好。
"吕不韦见众人点头,心中有数,这和他们的推测一致。
"出什么事了?" 吴巨挑眉看着众人,忽然想到什么,迟疑地问:"不会是合纵联军要攻打函谷关吧?" 众人点头:"正是如此。
" …… 一刻钟后,函谷关外。
合纵联军在距离函谷关十里处扎营。
孙隐站在附近的山上,眺望函谷关方向,眉头紧锁。
形势已不允许他多想,他必须赢下这场战斗,才能稳定局势。
韩魏两国朝中对合纵的支持越来越弱,尽管有秦国安插的奸细从中**,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至于燕赵楚三国。
楚国非常谨慎,甚至萌生退意,他们对合纵本就不热衷。
毕竟楚国和秦国关系良好,世代联姻,最着名的便是那位宣太后。
不像韩魏那样期待通过合纵给秦国致命一击,让其收敛,以免再次攻打他们。
而赵国因疫病影响,也不愿派大军。
赵国不动,燕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燕国既要对抗西边的赵国,又要防范南边的齐国,若贸然行动,恐怕会被趁虚而入。
两年前,燕国丞相栗腹赴赵为**丹贺寿,回国后对燕王喜称赵国因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如今幼童未长成,正是伐赵良机。
燕王喜采纳其议,派两路大军攻赵,一路由栗腹领军攻鄗城,另一路由卿秦攻打代郡。
赵国以廉颇率八万军抵御栗腹,乐乘率五万军对付卿秦,最终燕军惨败,栗腹身亡,卿秦与乐间被俘。
廉颇和乐乘现正围困燕都蓟城,这也解释了燕为何既谨慎又热衷合纵——它期望合纵能牵制赵国,使自身免于战火。
韩魏二国态度摇摆不定,燕赵楚三国关系微妙,若局势持续拖延,合纵或将不战自溃。
即便维持两国结盟,也不能称之为合纵,最多算是临时合作。
孙隐深知此战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士气与胜败,还影响整个合纵战略。
他渴望胜利,不仅是为大局,也是为自己。
然而,他对麾下军队状态存疑。
这些士兵状态不佳,精神涣散,能否对抗强秦令人担忧。
孙隐陷入沉思,默默无语。
此时一名将领上前禀告:“统帅,斥候回报,函谷关关闭严密,守军人数减半且神情慌乱,显见关内疫病肆虐。
” 孙隐目光微动:“果真如此?”此前已有韩将提醒,他返营后反复思索,认为函谷关内存在疫情可能性极高。
之后他暗中遣探子潜入秦国,探子回传情报显示大量药材运往函谷关方向,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猜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将此消息散布出去,同时做好准备,明日清晨即刻攻城。
”孙隐下令。
“遵命!” 韩魏诸将齐声应诺,脸上露出兴奋之色。
第148章大敌当前开始攻城 次日清晨。
清晨,城墙上残留的白霜尚未消融,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沙石呼啸而过,吹得玄色旌旗猎猎作响。
远处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几面旌旗映入眼帘,上面分别书写着“周”、“韩”、“魏”、“孙”等字,乌压压的队伍仿佛波涛汹涌,席卷而来,正是合纵联军! 战车、骑兵、步卒以及攻城器械按序排列,粗略估计不下二十万人。
后方,一位剑眉星目的年轻黑衣男子策马远眺函谷关。
他是此次领军的兵家少主、纵约长孙隐。
在其身后,数十位韩魏大将列阵而立。
消息传来,函谷关因内部疫病蔓延自顾不暇,军心为之振奋。
函谷关的巡守士兵见大军逼近,仓皇逃窜,消失于城头。
“函谷关不过虚有其表,此战必胜无疑!”韩魏将领见状,不禁放声大笑。
“诸位切勿轻敌,此关易守难攻,欲速战速决绝非易事。
”孙隐神色凝重地提醒道。
众人应诺,然而心中多有不服。
不多时,城墙上已布满密集的守军。
这是预料中的情形,若函谷关内连这点兵力都调动不出,反倒显得不正常了。
“传令,率先登城者,爵位加三等,赏百金!”孙隐下令。
“遵命!” 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朝阳初升,光芒洒遍城墙。
“进攻!”孙隐一声令下。
箭矢如雨,从合纵大军中倾泻而出,对城墙展开压制性射击。
随后,搬运云梯的步兵蜂拥而上,潮水般涌向城垣。
城上守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以**还击,中箭者纷纷倒下,然而后续士兵接踵而至,攻势愈发猛烈。
尽管攻城器械行动迟缓,却犹如坚不可摧的巨兽,无人能轻易阻挡其步伐。
五分钟后,第一架云梯搭上函谷关的城头,随即第二架、第三架接连而至。
函谷关的防御手段不容小觑,滚木和巨石倾泻如雨,给攻城的士兵造成了巨大困扰,更别说还有金汤和桐油的威胁。
刺鼻的气味迅速笼罩整个战场,激发出双方强烈的斗志。
远观的韩魏诸将认为,合纵联军视死如归,而秦军则顽强抵抗。
孙隐始终镇定自若。
到了中午,依然未见成效,双方暂停交战。
孙隐命令清理战场后撤回营地。
一次未能攻破实属正常,在真实的战场上,围困城池一年半载无法攻克并不罕见,前提当然是城墙坚固,函谷关显然完全符合这一条件。
不然它不会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成为秦国抵御东方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 回到营地后,军队埋锅做饭,恢复体力,整理装备。
下午再度发起进攻,明显感觉战果显着提升,城头的秦军似乎也显得疲惫不堪,这让众将倍感振奋。
照此趋势,拿下函谷关指日可待! 果然,如今的函谷关已徒有其表,内部虚弱。
傍晚时分,孙隐再次下令收兵回营。
此次他骑在马上,凝视函谷关许久,一贯面无表情的他此刻却眉头微蹙。
“纵约长,何事?”一名魏国将领询问。
“无妨,回营。
”孙隐开口,语气平淡,随后掉转马头离去。
此时函谷关内。
吴巨仍在病房间穿梭。
不过这次并非隔离区,隔离区如今空无一人,仅剩百余名病患留在那里观察病情,吕不韦甚至找过吴巨商议,待疫病结束后将隔离区消毒改造为新的军营。
目前,吴巨主要负责伤员救治。
没错,他在医治战争中的受伤士兵。
不仅他如此,许多医家的医师也在伤员营中忙碌。
函谷关内,医者们纷纷自发前来为伤者提供救治。
医家虽保持中立,但不少秦国人也自愿加入,毕竟若合纵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百姓必受其害。
伤者的哀号声不断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