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南剑星火

关灯
    笑一声,从窑膛深处捧出个陶瓮。

    瓮中装满混着铁粉的松烟墨,墨块上依稀可见"熙宁七年制"的阴文。

    他掰碎一块墨投入窑火,火焰瞬间变成诡异的青色,将窑壁映照得如同鬼域。

    火光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砖缝竟然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东南沿海图。

     "墨里掺了硝。

    "老匠人用陶刀指向图上几处暗记,"当年沈存中(沈括)在福建督造的火药方子。

    " 陈砚秋突然明白过来。

    他解开包袱,取出那套《周易》活字。

    铜字在青火照耀下,表面浮现出细如发丝的纹路——那是用磁针在铜胚上刻出的海道针经(航海指南),每道纹路遇热就会显现。

     窑外雷声轰鸣。

     暴雨中,林小三用独臂捧来一叠湿漉漉的桑皮纸。

    这是闽北特产的"千年寿纸",在水中浸泡七日不烂。

    老匠人将名单覆在纸上,用陶辊缓缓碾过。

    令人震惊的是,纸面渐渐浮现出清晰的图案——是临安皇城的排水秘道图,每条水道旁都标注着守卫换岗的时辰。

     "金人买通了重修临安的匠人。

    "蓑衣人低声道,"但没料到匠人的儿子是太学生。

    " 薛冰蟾突然将璇玑匣拆解。

    齿轮与铜片在她手中翻飞,转眼组装成一台微型的活字印刷机。

    她取来林小三捧着的桑皮纸,铺在机床上,又拣出几枚《论语》活字排列成版。

    当老匠人将掺硝的墨汁浇在字模上时,印刷机竟自行运转起来,在纸上印出完整的《孟子·告子》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更惊人的是,那些墨迹在纸上渐渐变化,最终显现为一幅用《孟子》章句标注的临安城防弱点图——"鱼我所欲也"指向城墙排水口,"熊掌亦我所欲也"竟是粮仓密道的暗号。

     "活字密码。

    "老匠人干枯的手指抚过图纸,"庆历年间的考官用来传递关节的暗法。

    " 雷声渐近时,蓑衣人突然扯开衣襟。

    他的胸膛上刺着幅泛青的航海图,图中岛屿全用科举年份标注,而航线则是用朱砂写的《千字文》。

     "明州(宁波)港的灯塔被金人占了。

    "他指向心口处的刺青,"但水师旧部的儿郎们,还记得当年科举放榜时点的'文星火'。

    " 陈砚秋想起汴京沦陷那夜,秘阁前点燃的十二座灯塔——那是用历年状元试卷糊成的灯罩,火光能穿透十里雨幕。

     老匠人突然将陶瓮砸向窑壁。

     碎裂声中,瓮底露出个油布包。

    展开后是半幅残缺的《禹迹图》,图上用针眼大的孔洞标记着东南沿海所有可藏书的岩洞。

    每个孔洞旁都粘着片极薄的蜡叶——是南方特有的龙眼树叶,用蜡处理后能百年不腐。

     "活字分三路走。

    "老匠人将地图撕成三份,"泉州船带《论语》,漳州船带《孟子》,明州船带《周易》。

    " 蓑衣人突然跪地磕了三个响头。

    起身时,他从发髻中取出根银针——针上穿着十二根白发,正是黄河畔那十二位老儒的遗物。

     "文脉不断。

    " 当这声嘶吼混着雷声炸响时,陈砚秋看见林小三用独臂举起陶刀,狠狠劈向自己的左掌。

    鲜血涌出时,少年将手掌按在《论语》活字上,血渍立刻渗入铜锈的缝隙,将每个字都染成暗红色。

     "南剑州的星火……"老匠人将染血的活字排入印刷机,"该点燃了。

    " 窑外,暴雨如注。

    但陈砚秋分明看见,远处的山脊上亮起一星火光——那不是村落灯火,而是用浸过松脂的试卷卷成的火炬,在雨夜中倔强地燃烧着。

     喜欢不第河山请大家收藏:()不第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