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科技小屋的光点与意外的访客上

关灯
    家长会上的惊雷,炸散了笼罩在陈默头顶的乌云。

    杨红梅被校长当众严厉批评,要求“深刻检讨”,虽然她看陈默的眼神依旧像淬了毒的针,但明面上的刁难和辱骂收敛了不少。

    至少,课桌里的电阻电容,她只能当没看见;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陈默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在张铁蛋和赵铁柱羡慕(他们报名被家长摁住了)的眼神中,光明正大地走向那间临时改造的“红领巾科技活动室”。

     活动室还带着杂物间残留的灰尘味,但几张旧课桌拼成的工作台,墙上贴着的科学挂图,还有张振华老师带来的几个木箱,已经让它焕发出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生机。

    除了陈默,还有五六个被家长“开恩”放行的高年级学生,好奇又拘谨地围着张老师。

     张振华没有立刻讲高深的理论,而是像变魔术一样,从箱子里拿出各种“好玩”的东西:会随着音乐跳舞的弹簧小人(共振)、用磁铁推动的小车(磁悬浮雏形)、简易的太阳能小风扇……他用最直观的方式,点燃孩子们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

     陈默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每一样东西,脑子里飞快地和自己那些“瞎鼓捣”联系起来。

    当张振华拿出一个带摇柄的手摇发电机,再次演示光敏电阻接上电流表,指针随着光照变化而跳舞时,陈默忍不住脱口而出:“张老师!这个!我想用它做个能发现蚊子的盒子!”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过来。

    张振华眼睛一亮,鼓励道:“哦?说说你的想法?” 陈默立刻拿出他那张新画的草图(家长会后连夜画的,吸取教训没写气话),指着上面的光点、光敏电阻和蜂鸣器:“我想用放大镜聚一个小光点,光敏电阻在后面‘看’。

    蚊子飞过去挡住光,电阻变大了,‘小黑疙瘩’(他指了指晶体管)把这个变化放大,蜂鸣器就‘滴’一声叫!” “好主意!”张振华由衷地赞叹,“这叫‘光电探测移动物体’,想法很妙!不过,”他话锋一转,拿起放大镜和光敏电阻,“实际操作,有几个小难关要过。

    ” 他带着陈默和其他感兴趣的同学,一步步实验: 1.**“光点”聚焦:**用手电筒透过放大镜,在墙上调出最亮最小的光斑。

    “光斑越小越亮,蚊子影子造成的明暗变化才越明显!”陈默立刻懂了。

     2.**“眼睛”位置:**把光敏电阻放在光斑后面多远?太近,它自己就遮光了;太远,感觉不到变化。

    反复调整位置,看电流表指针的摆动幅度。

    “找到那个最‘灵敏’的点!”张振华引导。

     3.**“放大”的烦恼:**接上晶体管放大电路和蜂鸣器。

    成功!用手在光点前一晃,蜂鸣器立刻“滴”一声响!孩子们一阵欢呼。

     4.**“误报”的麻烦:**一只小蛾子飞过,“滴”!一阵风吹动窗帘影子掠过,“滴滴滴”!蜂鸣器响个不停。

    “看,这就是问题,”张振华笑道,“怎么让盒子只认蚊子,不认飞蛾和影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