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市前局
关灯
小
中
大
彩!
晌午时分,西市的空地热闹起来。
穆家的庄丁拆了木牌,鲜卑牧民搬来毡帐,汉商支起布棚。
甜南和小娥举着“互市同乐”的小红旗跑前跑后,阿和追着她们的影子转圈,尾巴摇得像个小扫帚。
“陈掌柜!” 陈五转头,看见穿鲜卑皮袍的老牧民乌力吉牵着骆驼过来,驼背上搭着簇新的羊毛毡:“我家那口子说,汉人的棉布软和,可羊毛毡抗风。
咱拿十床毡子,换十匹棉布,成不?” “成!”陈五掏出块竹牌——这是他设计的“互市券”,盖着康记和穆家的印,“拿这券去汉商的布棚,找老张换棉布;老张拿券来找我,我给银钱。
” 乌力吉摸了摸竹牌,笑得满脸褶子:“陈掌柜这法子好!咱不识字,有印子就行!” 日头偏西时,麻烦来了。
三个穿宽袖儒服的汉臣堵在西市口,为首的是崔浩的门生王朗之,手里举着本《周礼》:“陈五!市廛之地,当遵‘日中为市’古制,岂容胡虏的毡帐污了汉家风水?” 陈五迎上去,甜灯的金砂在袖中微微发烫——这是他紧张时的反应。
上辈子开会遇到挑刺的客户,他也这样:“王大人,《周礼》说‘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互市正是遵古制。
太武帝的敕令上写得明白,‘胡汉共市,以和为贵’。
” 王朗之的脸涨得通红:“你个商人懂什么《周礼》!这毡帐搭在西市,成何体统?” “成胡汉同坐喝奶茶的体统。
”陈五指了指毡帐里,乌力吉正和老张啃着胡饼,“王大人要是嫌乱,不妨进去坐会儿——乌力吉老汉的马奶酒,比太学的清酒暖身子。
” 围观的百姓哄笑起来。
王朗之的嘴唇哆嗦着,甩了甩袖子:“你等着!我这就去太学,找先生们参你!” 陈五望着他的背影,对老茶商说:“去请慕容夫人和穆二公子的阿娘来——鲜卑的贵夫人,最会和汉臣讲理。
” 老茶商刚走,毒刺从林子里窜出来,脸上沾着草叶:“陈哥!穆家林子里的大箱子被搬了!我瞅见车夫甩鞭子的手势,是柔然的‘三响为号’!” 陈五的甜灯突然烫得他踉跄一步。
金砂在掌心聚成个箭头,指向城南的汾水码头——那是平城的水路要道,往南能通洛阳,往北能连柔然。
“李昭!”他喊,“带毒刺去码头!我去请羽林卫!” 李昭抽刀的动作带起一阵风:“老陈,你拿着敕令去,比羽林卫管用!” 陈五攥紧敕令,往皇宫方向跑。
秋风吹得他的棉袍猎猎作响,他想起甜南今早塞给他的奶糖,此刻还在怀里,硬邦邦的,像块希望。
等他带着羽林卫赶到码头时,李昭和毒刺正守着七口蜜蜡缸,缸盖已经被撬开,里面的箭簇在夕阳下闪着冷光。
穆提婆骑在雪青马上,气得直拍鞍桥:“好你个穆家老匹夫!拿我的猎场当走私窝!” “二公子,令尊的事儿,廷尉自会查。
”陈五对羽林卫统领说,“把这些箭簇送太武帝御书房——就说‘互市节筹备时,查获通敌物资’。
” 统领抱了抱拳:“陈掌柜,您这胆子,比我们羽林卫还大!” 暮色降临时,西市的灯笼亮起来了。
鲜卑的篝火噼啪响着,汉商的铜壶飘出茶香,甜南和小娥举着竹牌跑,把“互市券”分给围观的百姓。
陈五坐在老槐树下,望着乌力吉和老张举着酒碗碰杯,胡汉的笑声撞在一起,像串没编好的铜钱,却叮当作响地滚进了人心。
“阿爹,”甜南跑过来,脸上沾着奶渍,“小娥说,互市节她要穿汉式的襦裙!” “好。
”陈五摸了摸她的头,“阿爹让人给你俩做对小银锁,刻‘胡汉同春’。
” 李昭走过来,手里攥着块染血的布——是从码头车夫身上搜的,上面用鲜卑文写着“大檀可汗亲启”。
他把布递给陈五,声音轻得像叹息:“老陈,柔然的手,伸到平城了。
” 陈五望着汾水码头方向的火光,那是羽林卫在烧走私的箭簇。
甜灯的金砂在他掌心慢慢散开,像滴融入清水的墨。
他想起太武帝说的“揉面”,此刻倒觉得,这面里掺了沙,得更用力地揉,才能把沙粒揉碎。
“明儿把互市节的告示贴到城墙根。
”他对老茶商说,“就写‘胡汉同市,利往义来’——字要大,让骑在马上的鲜卑人,和挑着担子的汉人,都能瞅见。
” 老茶商点头:“中!我这就去刻木板!” 甜南打了个哈欠,蜷在陈五怀里睡着了。
小娥抱着阿和,靠在她身边,两个小丫头的棉帽蹭在一起,像两朵雪堆的云。
陈五望着西市的灯火,突然想起上辈子深圳的夜市,霓虹灯和叫卖声混着海风,和此刻的篝火、胡笳,竟有几分相似。
“李昭,”他说,“等互市节开完,咱们去趟边境。
我想看看,胡汉的商路,能不能通到更北的地方。
” 李昭摸了摸唐刀,笑了:“我陪你。
” 喜欢胡沙录请大家收藏:()胡沙录
穆家的庄丁拆了木牌,鲜卑牧民搬来毡帐,汉商支起布棚。
甜南和小娥举着“互市同乐”的小红旗跑前跑后,阿和追着她们的影子转圈,尾巴摇得像个小扫帚。
“陈掌柜!” 陈五转头,看见穿鲜卑皮袍的老牧民乌力吉牵着骆驼过来,驼背上搭着簇新的羊毛毡:“我家那口子说,汉人的棉布软和,可羊毛毡抗风。
咱拿十床毡子,换十匹棉布,成不?” “成!”陈五掏出块竹牌——这是他设计的“互市券”,盖着康记和穆家的印,“拿这券去汉商的布棚,找老张换棉布;老张拿券来找我,我给银钱。
” 乌力吉摸了摸竹牌,笑得满脸褶子:“陈掌柜这法子好!咱不识字,有印子就行!” 日头偏西时,麻烦来了。
三个穿宽袖儒服的汉臣堵在西市口,为首的是崔浩的门生王朗之,手里举着本《周礼》:“陈五!市廛之地,当遵‘日中为市’古制,岂容胡虏的毡帐污了汉家风水?” 陈五迎上去,甜灯的金砂在袖中微微发烫——这是他紧张时的反应。
上辈子开会遇到挑刺的客户,他也这样:“王大人,《周礼》说‘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互市正是遵古制。
太武帝的敕令上写得明白,‘胡汉共市,以和为贵’。
” 王朗之的脸涨得通红:“你个商人懂什么《周礼》!这毡帐搭在西市,成何体统?” “成胡汉同坐喝奶茶的体统。
”陈五指了指毡帐里,乌力吉正和老张啃着胡饼,“王大人要是嫌乱,不妨进去坐会儿——乌力吉老汉的马奶酒,比太学的清酒暖身子。
” 围观的百姓哄笑起来。
王朗之的嘴唇哆嗦着,甩了甩袖子:“你等着!我这就去太学,找先生们参你!” 陈五望着他的背影,对老茶商说:“去请慕容夫人和穆二公子的阿娘来——鲜卑的贵夫人,最会和汉臣讲理。
” 老茶商刚走,毒刺从林子里窜出来,脸上沾着草叶:“陈哥!穆家林子里的大箱子被搬了!我瞅见车夫甩鞭子的手势,是柔然的‘三响为号’!” 陈五的甜灯突然烫得他踉跄一步。
金砂在掌心聚成个箭头,指向城南的汾水码头——那是平城的水路要道,往南能通洛阳,往北能连柔然。
“李昭!”他喊,“带毒刺去码头!我去请羽林卫!” 李昭抽刀的动作带起一阵风:“老陈,你拿着敕令去,比羽林卫管用!” 陈五攥紧敕令,往皇宫方向跑。
秋风吹得他的棉袍猎猎作响,他想起甜南今早塞给他的奶糖,此刻还在怀里,硬邦邦的,像块希望。
等他带着羽林卫赶到码头时,李昭和毒刺正守着七口蜜蜡缸,缸盖已经被撬开,里面的箭簇在夕阳下闪着冷光。
穆提婆骑在雪青马上,气得直拍鞍桥:“好你个穆家老匹夫!拿我的猎场当走私窝!” “二公子,令尊的事儿,廷尉自会查。
”陈五对羽林卫统领说,“把这些箭簇送太武帝御书房——就说‘互市节筹备时,查获通敌物资’。
” 统领抱了抱拳:“陈掌柜,您这胆子,比我们羽林卫还大!” 暮色降临时,西市的灯笼亮起来了。
鲜卑的篝火噼啪响着,汉商的铜壶飘出茶香,甜南和小娥举着竹牌跑,把“互市券”分给围观的百姓。
陈五坐在老槐树下,望着乌力吉和老张举着酒碗碰杯,胡汉的笑声撞在一起,像串没编好的铜钱,却叮当作响地滚进了人心。
“阿爹,”甜南跑过来,脸上沾着奶渍,“小娥说,互市节她要穿汉式的襦裙!” “好。
”陈五摸了摸她的头,“阿爹让人给你俩做对小银锁,刻‘胡汉同春’。
” 李昭走过来,手里攥着块染血的布——是从码头车夫身上搜的,上面用鲜卑文写着“大檀可汗亲启”。
他把布递给陈五,声音轻得像叹息:“老陈,柔然的手,伸到平城了。
” 陈五望着汾水码头方向的火光,那是羽林卫在烧走私的箭簇。
甜灯的金砂在他掌心慢慢散开,像滴融入清水的墨。
他想起太武帝说的“揉面”,此刻倒觉得,这面里掺了沙,得更用力地揉,才能把沙粒揉碎。
“明儿把互市节的告示贴到城墙根。
”他对老茶商说,“就写‘胡汉同市,利往义来’——字要大,让骑在马上的鲜卑人,和挑着担子的汉人,都能瞅见。
” 老茶商点头:“中!我这就去刻木板!” 甜南打了个哈欠,蜷在陈五怀里睡着了。
小娥抱着阿和,靠在她身边,两个小丫头的棉帽蹭在一起,像两朵雪堆的云。
陈五望着西市的灯火,突然想起上辈子深圳的夜市,霓虹灯和叫卖声混着海风,和此刻的篝火、胡笳,竟有几分相似。
“李昭,”他说,“等互市节开完,咱们去趟边境。
我想看看,胡汉的商路,能不能通到更北的地方。
” 李昭摸了摸唐刀,笑了:“我陪你。
” 喜欢胡沙录请大家收藏:()胡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