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拜师
关灯
小
中
大
长条香案,案上一尊小巧的青铜香炉,三柱线香正袅袅升起青烟,散发出淡淡的檀木气息。
厅堂中央,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套简陋的书案和长条板凳。
案面被磨得光滑,甚至有些凹陷,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墨渍和刻痕,无声诉说着经年累月的使用痕迹。
此刻,已有七八个年龄不一的学童端坐在各自的位子上。
他们穿着各异,有的如李明般是干净的细棉布直裰,有的则是半旧的粗布短打,甚至打着补丁。
见李承宗进来,这些学童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射过来,好奇、敬畏、审视…种种情绪混杂其中,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李明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明感到后背瞬间绷紧,手心渗出冷汗。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目光的重量,带着孩童特有的直白和不加掩饰。
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镇定,眼观鼻,鼻观心,只盯着自己新布鞋的鞋尖。
老仆引着李承宗父子穿过天井,走向正厅东侧一间用屏风隔开的独立小室。
屏风是素白的绢纱,上面绘着墨色的兰草图,清雅脱俗。
这便是孙夫子的书斋。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桌,一椅,一榻。
桌上笔墨纸砚摆放得一丝不苟,几卷书册整齐地摞在桌角。
靠墙一个半旧的书架,塞满了各种线装书籍。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陈年纸张的气息,以及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草药味道。
书桌后,端坐着一位老者。
须发皆白,如银似雪,梳理得整整齐齐。
面容清癯,颧骨微凸,深深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浆得硬挺的藏青色细布长衫,身形瘦削,却坐得笔直如松,仿佛一株历经风霜仍傲然挺立的古柏。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双眼睛。
眼神并不如何锐利逼人,反而带着一种阅尽世事的平和与深邃,如同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平静无波,却又仿佛能洞穿人心。
此刻,这双眼睛正透过老花镜片上方,平静地注视着走进来的李承宗和李明。
“学生李承宗,携幼子李明,拜见夫子。
”李承宗深深一揖,姿态恭谨,语气诚挚,全然不见平日县尊的威仪,只有弟子对师长的敬重。
李明连忙学着父亲的样子,深深作揖下去,稚嫩的声音带着紧张:“学…学生李明,拜见夫子。
”他能感觉到夫子那平和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仿佛带着无形的重量,让他心跳加速。
“李县尊不必多礼。
”孙夫子的声音响起,平和舒缓,如同古琴的余韵,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却又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微微抬手示意,“坐。
” 父子二人依言在书斋内仅有的两张矮凳上坐下。
李承宗恭敬地递上备好的束修礼单和用红纸包着的六两银子——那沉甸甸的、带着李家破釜沉舟决心的象征。
孙夫子并未推辞,只淡淡扫了一眼礼单,便示意侍立一旁的老仆收下。
“此子便是李明?”孙夫子的目光再次落在李明身上,带着审视,却并无咄咄逼人之意,“抬起头来。
” 李明依言抬头,努力让自己的目光显得清澈而平静,迎向夫子那深邃的眼眸。
“嗯。
”孙夫子微微颔首,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似乎想从这稚嫩的面容上看出些什么,“气清神秀,眉宇间倒有几分灵慧。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然,读书一道,首重心性。
灵慧者易生骄矜,须知‘满招损,谦受益’。
老夫这松鹤斋,不讲虚华,只求踏实。
你可明白?” “学生明白。
”李明立刻恭声回答,心头凛然。
夫子这番话,看似平常,却字字珠玑,直指要害。
他这“过目不忘”的妖孽天赋,最怕的便是恃才傲物,引人注目。
夫子这“踏实”二字,简直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警示! “既入此门,当守此规。
”孙夫子从桌上拿起一柄长约尺半、宽约寸许、油光发亮、边缘被磨得圆润光滑的暗红色戒尺。
戒尺本身并无太多威慑力,但握在夫子那双骨节分明、布满老年斑的手中,却仿佛有了千钧之重。
他并未挥舞,只是平静地将戒尺置于书案显眼之处,如同供奉一件礼器。
“书斋之内,尊师重道为先。
无故喧哗者,罚;交头接耳者,罚;功课懈怠者,罚;心术不正者…重罚!”每一个“罚”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李明的心坎上。
那戒尺平静地躺着,却散发着比刀剑更凌厉的威严。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
厅堂中央,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套简陋的书案和长条板凳。
案面被磨得光滑,甚至有些凹陷,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墨渍和刻痕,无声诉说着经年累月的使用痕迹。
此刻,已有七八个年龄不一的学童端坐在各自的位子上。
他们穿着各异,有的如李明般是干净的细棉布直裰,有的则是半旧的粗布短打,甚至打着补丁。
见李承宗进来,这些学童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射过来,好奇、敬畏、审视…种种情绪混杂其中,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李明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明感到后背瞬间绷紧,手心渗出冷汗。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目光的重量,带着孩童特有的直白和不加掩饰。
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镇定,眼观鼻,鼻观心,只盯着自己新布鞋的鞋尖。
老仆引着李承宗父子穿过天井,走向正厅东侧一间用屏风隔开的独立小室。
屏风是素白的绢纱,上面绘着墨色的兰草图,清雅脱俗。
这便是孙夫子的书斋。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桌,一椅,一榻。
桌上笔墨纸砚摆放得一丝不苟,几卷书册整齐地摞在桌角。
靠墙一个半旧的书架,塞满了各种线装书籍。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陈年纸张的气息,以及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草药味道。
书桌后,端坐着一位老者。
须发皆白,如银似雪,梳理得整整齐齐。
面容清癯,颧骨微凸,深深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浆得硬挺的藏青色细布长衫,身形瘦削,却坐得笔直如松,仿佛一株历经风霜仍傲然挺立的古柏。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双眼睛。
眼神并不如何锐利逼人,反而带着一种阅尽世事的平和与深邃,如同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平静无波,却又仿佛能洞穿人心。
此刻,这双眼睛正透过老花镜片上方,平静地注视着走进来的李承宗和李明。
“学生李承宗,携幼子李明,拜见夫子。
”李承宗深深一揖,姿态恭谨,语气诚挚,全然不见平日县尊的威仪,只有弟子对师长的敬重。
李明连忙学着父亲的样子,深深作揖下去,稚嫩的声音带着紧张:“学…学生李明,拜见夫子。
”他能感觉到夫子那平和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仿佛带着无形的重量,让他心跳加速。
“李县尊不必多礼。
”孙夫子的声音响起,平和舒缓,如同古琴的余韵,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却又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微微抬手示意,“坐。
” 父子二人依言在书斋内仅有的两张矮凳上坐下。
李承宗恭敬地递上备好的束修礼单和用红纸包着的六两银子——那沉甸甸的、带着李家破釜沉舟决心的象征。
孙夫子并未推辞,只淡淡扫了一眼礼单,便示意侍立一旁的老仆收下。
“此子便是李明?”孙夫子的目光再次落在李明身上,带着审视,却并无咄咄逼人之意,“抬起头来。
” 李明依言抬头,努力让自己的目光显得清澈而平静,迎向夫子那深邃的眼眸。
“嗯。
”孙夫子微微颔首,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似乎想从这稚嫩的面容上看出些什么,“气清神秀,眉宇间倒有几分灵慧。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然,读书一道,首重心性。
灵慧者易生骄矜,须知‘满招损,谦受益’。
老夫这松鹤斋,不讲虚华,只求踏实。
你可明白?” “学生明白。
”李明立刻恭声回答,心头凛然。
夫子这番话,看似平常,却字字珠玑,直指要害。
他这“过目不忘”的妖孽天赋,最怕的便是恃才傲物,引人注目。
夫子这“踏实”二字,简直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警示! “既入此门,当守此规。
”孙夫子从桌上拿起一柄长约尺半、宽约寸许、油光发亮、边缘被磨得圆润光滑的暗红色戒尺。
戒尺本身并无太多威慑力,但握在夫子那双骨节分明、布满老年斑的手中,却仿佛有了千钧之重。
他并未挥舞,只是平静地将戒尺置于书案显眼之处,如同供奉一件礼器。
“书斋之内,尊师重道为先。
无故喧哗者,罚;交头接耳者,罚;功课懈怠者,罚;心术不正者…重罚!”每一个“罚”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李明的心坎上。
那戒尺平静地躺着,却散发着比刀剑更凌厉的威严。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