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母亲的智慧

关灯
    指要害的“场面话”。

    李明怔怔地看着镜中母亲平静的脸庞,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父亲书房里那些冰冷的律法条文和朱砂批注之外,竟还有如此熨帖人心、润物无声的解决之道!这“吃茶讲和”中蕴含的察言观色、权衡利弊、保全颜面、以退为进…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充满了活生生的人情世故! “这…就是‘治理’?”李明喃喃问道,眼神中充满了震撼和茫然。

     王氏拿起妆台上一个小小的青瓷粉盒,用指尖蘸了少许细腻的珍珠粉,极其轻柔地、均匀地敷在李明清早洗漱后略显干燥的额角和脸颊上。

    那带着凉意的细腻粉末,带着淡淡的馨香,如同母亲温柔的手,抚平了他眉宇间过早凝结的沉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傻孩子,”王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治理’是你们男人家的大道理。

    娘不懂那些。

    娘只知道,这人活在世上,七分靠做,三分靠说。

    话怎么说,事怎么做,让人心里舒坦,自己也少些磕绊,这便是顶顶要紧的‘人情’。

    ”她的指尖在李明的脸颊上轻轻打着圈,动作温柔得如同拂去初雪,“你看这珍珠粉,抹在脸上,不是为了遮丑,是为了显精神,是份体面,是见人时的一份敬重。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这便是‘礼’。

    ” 粉盒盖上,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王氏退后一步,仔细端详着镜中儿子。

    束紧的发髻一丝不乱,敷了薄粉的小脸显得精神了许多,靛蓝的细棉布直裰浆洗得干净挺括。

    一个清秀、端正、带着书卷气的官家小公子形象跃然镜中。

     “好了,这才像样。

    ”王氏满意地点点头,眼中盛满了温柔的暖意,“记住娘的话,出门在外,衣冠要整,礼数要周。

    见了长辈要躬身问好,同辈之间要谦和有礼。

    话出口前,心里先掂量三分,伤人的话,宁可烂在肚子里。

    这便是‘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锋芒太露,如刀出鞘,伤人亦伤己。

    懂得藏锋守拙,如同这珍珠粉下的润泽,方是长久之道。

    ” 李明望着镜中的自己,又看看镜中母亲那温柔却蕴含智慧的眼眸,心头那因父亲“朱砂蚀骨”之论而冻结的坚冰,似乎被这润物无声的暖意悄然融化了一丝缝隙。

    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在地面投下斜斜的光斑。

    县衙后宅的小厨房里,弥漫着蒸腾的水汽和柴火燃烧的独特气息。

    王氏系着半旧的蓝布围裙,正站在灶台前忙碌。

    一口大铁锅里炖着给李承宗补身子的当归羊肉汤,汤汁翻滚,散发出浓郁的肉香和药材的微苦。

    另一口小砂锅里,则熬着给李明准备的、粘稠软糯的红枣小米粥。

     “明儿,过来帮娘看着火。

    ”王氏头也不回地吩咐道,声音在氤氲的水汽中显得有些模糊。

     李明依言走到灶膛前的小板凳上坐下。

    红亮的灶火映着他沉静的小脸,带来一阵暖意。

    他拿起火钳,学着母亲平日的样子,小心地拨弄着灶膛里的柴火,让火势保持平稳。

    燃烧的木柴发出噼啪的轻响,火光跳跃,将他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摇曳不定。

     “火候…要匀。

    ”王氏的声音从锅灶边传来,她正用长柄木勺轻轻搅动着砂锅里的米粥,“炖汤要文火慢煨,火急了,汤就浊,肉也柴。

    熬粥呢,火候更要小心,大了易糊底,小了米不开花,黏糊糊的,不清爽。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勺子舀起一点米粥,对着光仔细看了看米粒的绽开程度,又轻轻吹了吹,试了试温度,“嗯,这火候就正好。

    ” 她盖上砂锅盖,转身走到李明身边,也搬了个小凳坐下。

    灶膛的暖意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王氏没有看李明,目光落在跳跃的火焰上,仿佛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传授某种秘不外宣的技艺: “这人情世故啊,有时候就跟这灶膛的火一样。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家常的、娓娓道来的平静,“该旺的时候要旺,像你爹升堂断案,明镜高悬,就得有股子刚正不阿的火气,镇得住场面,照得见魑魅魍魉。

    该温的时候呢,就得像这熬粥的火,文文静静,不疾不徐。

    比如跟左邻右舍打交道,跟衙门里的同僚相处,甚至…跟你学堂里那些同窗。

    ”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