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一次行善
关灯
小
中
大
揽月楼那场暗藏机锋的“文会”,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李明心头。
新任县丞赵大人之子赵文瑞,言谈举止看似温文尔雅,处处以晚辈自居,对李承宗这位顶头上司敬重有加,对李明也一口一个“贤弟”,赞其“少年英才”、“家学渊源深厚”。
席间谈诗论赋,赵文瑞虽才学平平,却每每能恰到好处地捧场,气氛维持得一团和气。
然而,李明敏锐地捕捉到,当话题有意无意间转向县衙近期积压的几桩旧案、或是父亲李承宗处理某些地方事务的惯常做法时,赵文瑞那双看似含笑的眼睛深处,总会掠过一丝极其隐晦的探究与算计。
那种刻意营造的融洽之下,涌动着难以言喻的疏离和试探,如同平静湖面下的暗涌,让李明如坐针毡。
回府后,李明将所见所闻细细禀告了父亲。
李承宗听罢,沉默良久,只拍了拍他的肩膀,叹道:“明儿,你做得对。
赵家父子初来乍到,以礼相待便是。
至于其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多看,少言,心中自有一杆秤即可。
”父亲话语中的深意和那份沉重的无奈,让李明更觉心头沉郁。
这官场,比他想象的还要波谲云诡。
一连几日,李明都有些心神不宁。
书房里那些浩如烟海的“杂书”,此刻翻阅起来也带上了几分烦躁。
那庞大知识库带来的充实感,似乎暂时被揽月楼里无形的压抑冲淡了。
他需要透口气。
这日午后,天空难得放晴,一扫连日的阴霾。
母亲王氏见儿子眉宇间似有郁结,便放下手中针线,温言道:“明儿,随娘去后园走走可好?你二姐新种了几株山茶,说是稀罕品种,快开花了。
” 李明正想离开这满是墨香和案牍气息的书房,闻言立刻点头:“好,娘。
” 李家后园不大,却打理得井井有条。
王氏性喜花草,园中四季皆有景致。
此时正值初夏,蔷薇爬满竹篱,散发着甜香。
李芸果然蹲在一丛新移栽的、叶片油绿的山茶树前,小心地修剪着枝叶。
“娘,明哥儿!”李芸回头,脸上带着劳作的红晕,指着其中一株道,“看这花苞,鼓囊囊的,听花匠说开出来是‘十八学士’,层层叠叠的复瓣呢!” 王氏含笑点头,拉着李明在园中的石凳上坐下。
阳光透过稀疏的竹叶洒下,暖融融的,微风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拂过,确实让人心神为之一松。
李明深吸一口气,胸中块垒似乎也消散了些许。
就在这时,一阵带着浓重乡音、略显焦急的说话声从后园篱笆墙外的小路上传来。
“……周三爷,您老慢点!这刚下过雨,路滑!” “不碍事!不碍事!老婆子等着这味药下锅煨汤呢!城里的药铺忒贵,还是咱自己采的放心!你看这‘金银藤’,水灵灵的,清火最是好!” 李明循声望去,只见篱笆缝隙间,一个头发花白、穿着粗布短褂的老农正背着一个沉甸甸的竹篓,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旁边跟着一个面熟的年轻后生,似乎是隔壁周家的长工阿牛。
那老农李明认得,是住在城西柳树巷的周三爷,为人忠厚老实,年轻时当过几年兵,后来回乡种田,偶尔也上山采点草药补贴家用,与李家也算是点头之交的邻里。
周三爷显然心情不错,边走边从背后的竹篓里抓出一把带着泥土湿气的藤蔓状植物,向阿牛展示。
那藤蔓叶片呈长卵形,绿意盎然,藤茎上似乎还点缀着些黄色的小花苞。
阳光正好照在那把藤蔓上,翠绿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藤条上零星点缀着几簇刚刚吐蕊的、形如小漏斗的黄色花苞。
周三爷粗糙的手指捻着一根藤条,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
李明原本只是随意一瞥,目光掠过那些藤蔓和黄花时,脑海中某个角落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深潭,瞬间激起了强烈的涟漪! 不对! 这藤蔓…这黄花… 不是金银花
新任县丞赵大人之子赵文瑞,言谈举止看似温文尔雅,处处以晚辈自居,对李承宗这位顶头上司敬重有加,对李明也一口一个“贤弟”,赞其“少年英才”、“家学渊源深厚”。
席间谈诗论赋,赵文瑞虽才学平平,却每每能恰到好处地捧场,气氛维持得一团和气。
然而,李明敏锐地捕捉到,当话题有意无意间转向县衙近期积压的几桩旧案、或是父亲李承宗处理某些地方事务的惯常做法时,赵文瑞那双看似含笑的眼睛深处,总会掠过一丝极其隐晦的探究与算计。
那种刻意营造的融洽之下,涌动着难以言喻的疏离和试探,如同平静湖面下的暗涌,让李明如坐针毡。
回府后,李明将所见所闻细细禀告了父亲。
李承宗听罢,沉默良久,只拍了拍他的肩膀,叹道:“明儿,你做得对。
赵家父子初来乍到,以礼相待便是。
至于其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多看,少言,心中自有一杆秤即可。
”父亲话语中的深意和那份沉重的无奈,让李明更觉心头沉郁。
这官场,比他想象的还要波谲云诡。
一连几日,李明都有些心神不宁。
书房里那些浩如烟海的“杂书”,此刻翻阅起来也带上了几分烦躁。
那庞大知识库带来的充实感,似乎暂时被揽月楼里无形的压抑冲淡了。
他需要透口气。
这日午后,天空难得放晴,一扫连日的阴霾。
母亲王氏见儿子眉宇间似有郁结,便放下手中针线,温言道:“明儿,随娘去后园走走可好?你二姐新种了几株山茶,说是稀罕品种,快开花了。
” 李明正想离开这满是墨香和案牍气息的书房,闻言立刻点头:“好,娘。
” 李家后园不大,却打理得井井有条。
王氏性喜花草,园中四季皆有景致。
此时正值初夏,蔷薇爬满竹篱,散发着甜香。
李芸果然蹲在一丛新移栽的、叶片油绿的山茶树前,小心地修剪着枝叶。
“娘,明哥儿!”李芸回头,脸上带着劳作的红晕,指着其中一株道,“看这花苞,鼓囊囊的,听花匠说开出来是‘十八学士’,层层叠叠的复瓣呢!” 王氏含笑点头,拉着李明在园中的石凳上坐下。
阳光透过稀疏的竹叶洒下,暖融融的,微风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拂过,确实让人心神为之一松。
李明深吸一口气,胸中块垒似乎也消散了些许。
就在这时,一阵带着浓重乡音、略显焦急的说话声从后园篱笆墙外的小路上传来。
“……周三爷,您老慢点!这刚下过雨,路滑!” “不碍事!不碍事!老婆子等着这味药下锅煨汤呢!城里的药铺忒贵,还是咱自己采的放心!你看这‘金银藤’,水灵灵的,清火最是好!” 李明循声望去,只见篱笆缝隙间,一个头发花白、穿着粗布短褂的老农正背着一个沉甸甸的竹篓,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旁边跟着一个面熟的年轻后生,似乎是隔壁周家的长工阿牛。
那老农李明认得,是住在城西柳树巷的周三爷,为人忠厚老实,年轻时当过几年兵,后来回乡种田,偶尔也上山采点草药补贴家用,与李家也算是点头之交的邻里。
周三爷显然心情不错,边走边从背后的竹篓里抓出一把带着泥土湿气的藤蔓状植物,向阿牛展示。
那藤蔓叶片呈长卵形,绿意盎然,藤茎上似乎还点缀着些黄色的小花苞。
阳光正好照在那把藤蔓上,翠绿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藤条上零星点缀着几簇刚刚吐蕊的、形如小漏斗的黄色花苞。
周三爷粗糙的手指捻着一根藤条,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
李明原本只是随意一瞥,目光掠过那些藤蔓和黄花时,脑海中某个角落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深潭,瞬间激起了强烈的涟漪! 不对! 这藤蔓…这黄花… 不是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