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能力助人

关灯
    子的夸奖或考卷上的“甲等”都无法比拟的。

     晚饭时,饭桌上的气氛格外温馨。

    李承宗自然也听说了此事。

    他看着坐在下首、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眼睛亮晶晶的儿子,素来严肃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亲自夹了一块肥嫩的鱼肉放到李明碗里。

     “明儿,此事做得极好。

    ”李承宗的声音沉稳而欣慰,“读书识字,通晓经义,是为明理修身。

    然‘格物致知’,最终要落在‘诚意正心’,落在‘亲民’,落在‘止于至善’。

    你能将书中所得,用于明辨是非,解危济困,这便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是读书人的大善!比你背下十本圣贤书,更让为父欣慰!”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着李明,“经史是根基,这‘杂学’是枝叶,亦是触角。

    根深方能叶茂,触角敏锐,方能洞察世事,明辨秋毫。

    今日你救下周三爷一家,便是这‘格物’之功!这条路,走得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父亲这番饱含深意和赞许的话语,如同甘霖,彻底浇灌了李明心中那颗名为“学以致用”的种子。

    他用力点头:“孩儿记住了!定不负父亲教诲!” 饭桌上的气氛其乐融融,连李朗和李芸也忍不住打趣李明成了街坊邻里的“小神医”。

    李明红着脸扒饭,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方向感。

     然而,这份温馨并未持续太久。

     数日后,一个寻常的下午。

    李明正在书房整理近日翻阅的几本农书笔记,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车辙辘辘声,由远及近,最后似乎停在了县衙大门外。

    紧接着,便听到前衙方向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夹杂着衙役们略显紧张的呼喝声和某种沉重物品落地、箱笼碰撞的声响。

     李明心中一动,放下笔,走到书房窗边,透过敞开的窗户望向前衙方向。

    只见平日里还算肃静的县衙前院,此刻停着几辆颇为气派的青幔马车,拉车的健马打着响鼻。

    一群穿着统一青色号衣、身形精干的仆从正手脚麻利地从车上卸下大大小小的箱笼行李。

    为首的,是一个穿着绸衫、管家模样的中年人,正神色倨傲地指挥着。

     而在那群忙碌的仆从旁边,一个身着宝蓝色锦缎直裰的年轻身影显得格外扎眼。

    他负手而立,姿态闲适,正微微仰头打量着县衙大门上的匾额和周围的建筑,嘴角似乎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正是赵文瑞! 他似乎察觉到目光,视线漫不经心地扫过县衙后院的方向,恰好与站在书房窗内的李明遥遥对上。

     距离有些远,李明看不清赵文瑞具体的表情,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目光在自己身上停顿了那么一瞬。

    没有揽月楼时的刻意热络,也没有任何敌意,只是平静的、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审视,如同在看一件新搬入宅邸的、需要评估价值的摆设。

     随即,赵文瑞便收回了目光,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继续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县衙的环境。

     李明的心,却在这一刻猛地沉了下去。

     赵文瑞搬进县衙了?作为县丞,他自然有资格住在县衙配属的官舍里。

    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如此高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赵家父子,将不再是偶尔登门的“客人”,而是真正嵌入县衙运转核心、与李家朝夕相对的“同僚”! 父亲那日沉重的叹息犹在耳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赵文瑞那看似平静无波的目光,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李明刚刚因救人善举而平静下来的心湖中,再次激起了层层不安的涟漪。

    前衙卸行李的嘈杂声,此刻听来,竟像是某种不祥的序曲。

     他关上窗户,隔绝了那喧闹的声音和那道令人不适的目光,但心头那片刚刚被邻里温情驱散的阴云,似乎又更沉、更厚地压了回来。

    赵文瑞的到来,绝非仅仅是搬家那么简单。

    这小小的县衙后院,恐怕再难有往日的平静了。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