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童生试·县试(三)

关灯
     李明不再犹豫。

    他拿起那支簇新的狼毫小楷,在粗糙的砚台边缘舔饱了墨。

    墨汁饱满,黑亮如漆。

    他悬腕,落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笔尖划过坚韧的素纸,发出轻微而悦耳的“沙沙”声。

    一行行端正清晰的馆阁体小楷,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

    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一笔的提按转折,都深得父亲教导的精髓。

    过目不忘的能力在此刻化作了最精准的复刻机,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字句,毫无滞涩地流淌而出。

     一气呵成!默写完毕,李明甚至没有停顿,目光直接扫向墨义题。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心中默念,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孟子》原文的上下文,浮现出朱子集注的阐释,更清晰地浮现出那本无名氏私注上振聋发聩的批判,以及昨夜大哥关于“开门见山,直指要害”的严厉训导。

     他略一沉吟,笔锋再转: “此章孟子直斥梁惠王言利之非,揭治国之根本。

    夫利者,私欲之渊薮;仁义者,公理之准绳。

    上行下效,若君王汲汲于利,则举国上下交征利,父子兄弟离心,君臣相疑,国本动摇,危亡立至!故治国之道,在倡仁义以正人心,立规矩以明是非。

    仁义行,则上下和,百姓安,此乃长治久安之大道。

    舍此而逐利,譬如饮鸩止渴,祸不远矣!”他摒弃了无名氏过于尖锐的批判,紧扣“上行下效”、“国本动摇”、“仁义为治国根本”这几个核心要害,论述清晰,逻辑严密,字字铿锵。

     写完墨义,李明轻轻搁下笔,活动了一下因专注而有些僵硬的手指。

    他抬眼看了看甬道上方悬着的一个巨大沙漏。

    细白的沙粒正从容不迫地向下流淌,才刚过去约莫三分之一。

    时间充裕。

     他端起脚边的竹筒,抿了一小口冰冷的清水。

    寒意刺激着喉咙,让他精神更加集中。

    目光落在最后的试帖诗题——“春水”上。

     春水…他微微闭上眼。

    脑海中瞬间掠过无数画面:李家小院墙角那株老梅枝头悄然绽放的第一点鹅黄;二姐李芸拉着他在初融的溪边追逐飘落桃花瓣时清脆的笑声;松鹤斋外,被春雨洗刷得澄澈透亮的石板路缝隙里,悄然钻出的茸茸绿意;还有…还有那场模拟考溃败后,父亲深夜送来的那本泛黄册页,如同冰封河面下悄然涌动的暖流…一股温暖而充满生机的力量,伴随着对家人无言的感激,在他胸中缓缓升腾、汇聚。

     他睁开眼,眸光明亮。

    重新提起笔,蘸饱了墨。

    笔尖悬在素纸上方,略一凝神,随即落下: **《赋得春水》** **冰澌初解涧,新绿涨溪痕。

    (破题点“春水”之态)** **澹澹涵云影,粼粼映日暾。

    (绘其清澈光影)**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