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用人不当民遭殃

关灯
    理洪水不当的罪名,把鲧流放到环境恶劣的地方羽山。

    鲧也感到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治理洪水九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奖励也就算了,咋还给我流放了,心里不舒服,不久鲧就死在了流放地。

     舜流放鲧,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修了九年的水利工程,劳民伤财,最后把工程搞砸了,总要有人为这件事情负责。

    流放鲧是给帝尧一个交待,也是给天下人民一个交待。

    天下人都认为,舜给鲧的惩罚是合理的。

     舜流放了鲧,工程还要继续。

    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去继续治理洪水抗灾救难。

    禹接替了父亲鲧的水利工程,可以说是个烂摊子,一时不知所措。

    父亲的治水失败,让禹不敢轻易的动工,一定要查找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治水失败。

    禹找一些负责施工技术的人员开会,这些技工讲,鲧负责治水时,主要是采取堵的办法,堤坝冲毁了,再堵上,再冲毁,再堵上。

    周而复始,九年未果。

    禹说:这说明堵的办法不对,我们不能再堵了,一定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治理方法。

     禹带领这些技术人员,开始对河道实地考察。

    河道高低不平延绵起伏,禹仔细观察河道的地形地貌,凡是顺流而下的河道,不会淤堵毁坝。

    凡是溃坝拥堵的河道,都是河道比较平坦,或是有些微微的上坡,水流平缓容易四处溢出。

    如果是洪水泛滥,根本就堵不住。

    禹好象找到了洪水泛滥,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

     堵解决不了水患问题,禹通过实地考察,更加确定这一想法。

    堵不行,就只能疏通。

    治水的这些技术人员也觉得疏通是个好方法,把平缓或微上坡的河道,降落下来形成落差,洪水就一定会畅通无阻。

    这就等于把猛兽关进笼子,再也不会伤人了。

    这是通过实地考察制定的治理洪水方案,初步确定先把小河的水引入大河,再把大河的水引流入海。

     禹终于找到了治理水患的正确方法,就不再犹豫,皆尽全力,也要把水患治服了。

    不仅仅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要向父亲证明,您没有完成的事业,儿子替您完成了。

     喜欢话说史记请大家收藏:()话说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