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关灯
小
中
大
把听到要写报告后瞬间进入紧急状态的兵械坊百态看了个正着的薛瑜抽了抽唇角,感情她要不限定时间,他们还打算先玩一会齿轮再来写汇报?
理工科乐于实验不想动笔的样子,实在是千百年都没什么变化。
薛瑜示意外面候着的陈关帮忙记下晚上要重新润色写稿的事情,对迎上来笑容满面的李麦相互施礼。
刚到鸣水就去送了望远镜,被训练营将军庄骁拉着撞见了三轮车后直接找了过来,她到现在还没来得及去看看工坊和其他地方。
“殿下回来得正好。
”李麦眼角眉梢是压不住的喜意,“第二茬苜蓿收了,今天填青贮窖,正说着您会不会回来看,您就回来了。
” 他说的不是来,而是回来,听起来好像行宫已经成了薛瑜的家乡,为她忙碌着试验田的农户们也是邻里邻居,亲近又熟稔。
薛瑜跟着笑了,“收成怎么样?”她本该早些过来,但又被望远镜和拖拉着才办完的招标会拖住了脚步,算着时间是前两天开了第一口青贮窖,看李麦的样子,应该没有失败。
不然也不会开始添新的苜蓿青贮。
李麦在询问下卖了个关子,“臣带您过去就看见了。
” 出京时带的人不多,一路轻车简从加快速度赶路,如今天边晚霞漫开,又是一天即将结束。
而在这夜晚将要到来的时候,平日里省着用的火油烈烈燃起,将墨蓝色的夜幕破开,远远都能看到草原边缘一片明亮火光。
李麦远远地冲着那边挥手,喊着号子填埋新的半干草料的众人挥起手仿佛一片浪潮,“殿下回来了!丰收啊!” 晚风送来草料的味道,里面混了一点酸味,薛瑜仔细辨认后才敢确定并不是腐烂的味道。
一行人驱马向前,挖开一点口子的第一口青贮窖在火光下被照得一片黄绿,草茎上多少沾了一点附近的土,但瑕不掩瑜,比起旁边刚割下晒到半干的苜蓿,意外地柔软多汁。
薛瑜检查完青贮结果,确定他们都是按照严格执行,忍不住笑了一下。
见薛瑜检查完,农户们将挖出来一条小口最边缘的一部分青贮苜蓿拿出来喂牲畜,又小心地封好开口。
他们不懂什么叫氧化,但清楚地知道这是为过冬准备的草料,最初的一亩收成拌上干草,就能吃好一阵,不能太早消耗。
此前拿出来尝试着喂了几只鸡和羊的青贮苜蓿如今想想让人心疼得厉害,主动送上自家牲畜的农户咧开嘴,“嘿,我这是苜蓿喂的,我可得留着好好炖了,尝尝有没有什么新鲜味道。
” 他夸张的表现引来一阵哄笑,人群里想抱怨的声音被压了下去。
在新的青贮窖里踩着石板将新一拨收割的苜蓿压实的青壮们重重跺脚,简直浑身都是干劲,“嘿呀,用力,没听宫丞说吗,压得越实,能放的时间越久!” “湿草比干草好,今年的马场能多几口粮吃了。
看这样子,掉膘掉不了太多。
” “唉,要是多种点就好了,没准今年还没多活几只小鸡仔。
” “我家猪也爱吃。
” “去去,猪啥不吃?还不够喂牛喂马的,别来凑热闹啊。
” 热闹的议论声在赶工的场地里响成一片,每个人望过来的眼睛都带着笑意,“殿下,明年还种什么,可别忘了我们啊!” “殿下这次住多久啊,我家的鸡肥肥的,给您送来?” “冬天河里摸鱼,那才叫一个鲜!您等好儿吧,保管您吃得香!” 归属于行宫的屯田客们没有其他好东西,张口说出来的都是自家口粮里省下过年的美食。
青贮窖第一批供应的是马场,剩下的自然是优先给参与青贮众人家的牲畜,常年半耕半牧的他们清楚,入冬后苜蓿再开花也没有多少日子了,加起来不过两三亩的苜蓿收成,断断轮不到其他人占便宜,但他们看着放进去的草料一个月没有太大变化,对青贮草料的期待无限拔高。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但看着有人能过好日子,他们也生出了期待。
等到明年,他们也想种苜蓿,或者这位殿下种什么都好,总归是能带来好消息的。
从收获的喜悦中生长出的纯粹期盼,一张张脸上的热情看着令人心颤。
薛瑜吸了口气,“过去的一个多月,是诸位在照顾苜蓿田,在建设青贮窖,如今,我们成功了。
隆山草原的苜蓿种植成功,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北方的军马将不会再受秋季水草消亡的限制,不再需要士兵们漫山遍野地去割草、找草!这是大家的努力带来的成功,我会上书陛下,将苜蓿田种植推广开来,之前谁照料苜蓿和负责青贮窖最多,谁总结出了不一样的经验,
薛瑜示意外面候着的陈关帮忙记下晚上要重新润色写稿的事情,对迎上来笑容满面的李麦相互施礼。
刚到鸣水就去送了望远镜,被训练营将军庄骁拉着撞见了三轮车后直接找了过来,她到现在还没来得及去看看工坊和其他地方。
“殿下回来得正好。
”李麦眼角眉梢是压不住的喜意,“第二茬苜蓿收了,今天填青贮窖,正说着您会不会回来看,您就回来了。
” 他说的不是来,而是回来,听起来好像行宫已经成了薛瑜的家乡,为她忙碌着试验田的农户们也是邻里邻居,亲近又熟稔。
薛瑜跟着笑了,“收成怎么样?”她本该早些过来,但又被望远镜和拖拉着才办完的招标会拖住了脚步,算着时间是前两天开了第一口青贮窖,看李麦的样子,应该没有失败。
不然也不会开始添新的苜蓿青贮。
李麦在询问下卖了个关子,“臣带您过去就看见了。
” 出京时带的人不多,一路轻车简从加快速度赶路,如今天边晚霞漫开,又是一天即将结束。
而在这夜晚将要到来的时候,平日里省着用的火油烈烈燃起,将墨蓝色的夜幕破开,远远都能看到草原边缘一片明亮火光。
李麦远远地冲着那边挥手,喊着号子填埋新的半干草料的众人挥起手仿佛一片浪潮,“殿下回来了!丰收啊!” 晚风送来草料的味道,里面混了一点酸味,薛瑜仔细辨认后才敢确定并不是腐烂的味道。
一行人驱马向前,挖开一点口子的第一口青贮窖在火光下被照得一片黄绿,草茎上多少沾了一点附近的土,但瑕不掩瑜,比起旁边刚割下晒到半干的苜蓿,意外地柔软多汁。
薛瑜检查完青贮结果,确定他们都是按照严格执行,忍不住笑了一下。
见薛瑜检查完,农户们将挖出来一条小口最边缘的一部分青贮苜蓿拿出来喂牲畜,又小心地封好开口。
他们不懂什么叫氧化,但清楚地知道这是为过冬准备的草料,最初的一亩收成拌上干草,就能吃好一阵,不能太早消耗。
此前拿出来尝试着喂了几只鸡和羊的青贮苜蓿如今想想让人心疼得厉害,主动送上自家牲畜的农户咧开嘴,“嘿,我这是苜蓿喂的,我可得留着好好炖了,尝尝有没有什么新鲜味道。
” 他夸张的表现引来一阵哄笑,人群里想抱怨的声音被压了下去。
在新的青贮窖里踩着石板将新一拨收割的苜蓿压实的青壮们重重跺脚,简直浑身都是干劲,“嘿呀,用力,没听宫丞说吗,压得越实,能放的时间越久!” “湿草比干草好,今年的马场能多几口粮吃了。
看这样子,掉膘掉不了太多。
” “唉,要是多种点就好了,没准今年还没多活几只小鸡仔。
” “我家猪也爱吃。
” “去去,猪啥不吃?还不够喂牛喂马的,别来凑热闹啊。
” 热闹的议论声在赶工的场地里响成一片,每个人望过来的眼睛都带着笑意,“殿下,明年还种什么,可别忘了我们啊!” “殿下这次住多久啊,我家的鸡肥肥的,给您送来?” “冬天河里摸鱼,那才叫一个鲜!您等好儿吧,保管您吃得香!” 归属于行宫的屯田客们没有其他好东西,张口说出来的都是自家口粮里省下过年的美食。
青贮窖第一批供应的是马场,剩下的自然是优先给参与青贮众人家的牲畜,常年半耕半牧的他们清楚,入冬后苜蓿再开花也没有多少日子了,加起来不过两三亩的苜蓿收成,断断轮不到其他人占便宜,但他们看着放进去的草料一个月没有太大变化,对青贮草料的期待无限拔高。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但看着有人能过好日子,他们也生出了期待。
等到明年,他们也想种苜蓿,或者这位殿下种什么都好,总归是能带来好消息的。
从收获的喜悦中生长出的纯粹期盼,一张张脸上的热情看着令人心颤。
薛瑜吸了口气,“过去的一个多月,是诸位在照顾苜蓿田,在建设青贮窖,如今,我们成功了。
隆山草原的苜蓿种植成功,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北方的军马将不会再受秋季水草消亡的限制,不再需要士兵们漫山遍野地去割草、找草!这是大家的努力带来的成功,我会上书陛下,将苜蓿田种植推广开来,之前谁照料苜蓿和负责青贮窖最多,谁总结出了不一样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