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关灯
    卷二 ◆《周易》 ◇云従龙 《乾》《文言》曰:“云従龙,风従虎。

    ”说者以为龙吟云起,虎啸风生。

    明曰:“非也。

    夫风云者,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生。

    安有虫兽声息而能兴动之哉。

    盖云将起而龙吟,风欲生而虎啸。

    故《传》曰:‘龙従云,蛇従雾,巢居知雨’是也。

    ”或曰:“《文言》仲尼所作,何故不知?”答曰:“但取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先天不违者也。

    ” ◇苋陆 《夬》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王弼云:“苋陆,草之柔脆者。

    ”《子夏传》云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

    马、郑、王肃皆云苋陆一名章陆。

    明曰:“如诸儒之意,皆以苋陆为一物,直为上六之象,今以苋陆为二物。

    苋者白苋也,陆者商陆也。

    苋象上六,陆象九三,上六象阴,苋亦全柔也。

    九三以阳应阴,陆亦刚下柔上也。

    且《夬》是五阳共决一阴之卦,九五以阳处,既刚且尊,而为决主。

    亲决上六,而九三应之,亦将被决。

    故曰‘苋陆夬夬’,重言之者。

    决苋,决陆也。

    由此而论,苋陆为二物,亦以明矣。

    按《本草》商陆一名{艹易}根,一名呼夜,一名章陆,一名乌椹,一名六甲父母。

    殊无苋之号,盖诸儒之误也。

    ”或曰:“‘九三,君子夬夬’,其义如何?”答曰:“九三以阳应阴,有违于众,若君子能决断已意,与众阳共决上六,则免悔,故亦重言夬夬也。

    ” ◇密云不雨 王弼云:“凡云雨者,阴气布于上而阳薄之,不得通则蒸而为雨。

    ”明曰:“此说未穷其理。

    何者夫阴阳二气,生于黄泉,氤氲交结,出地为云,二气力均,则能为雨。

    或阴气少而阳气多,或阴气多而阳气少,皆不能为雨也。

    《小畜》不雨者,阴气少也。

    ⅳⅰ(乾下巽上小畜)《小过》不雨者,阳气少也。

    ⅲⅶ(艮下震上小过)《小畜》上九既雨既处者,阳极则阴也。

    故《礼记》孔子曰:‘天作时雨,山川出云。

    ’云也者,非一气能生者也。

    譬之于炊,或有水而无火,有火而无水,皆不能生气。

    必须水火备而蒸气生,气生本于釜中,非结成于甑上也。

    由此而论,云必结于地中,阴阳相将而出,若阴先而阳后,尚不能为云,岂能为雨乎?” ◇天地氤氲 《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论者以为氤氲,天中之气。

    明曰:“氤氲,未散之名也。

    其气结于黄泉,非在天之谓也。

    若已在天,安能化生万物直由气自黄泉而生,万物资之以化。

    万物者,动植之总名也。

    动植初化,未有交接,故曰‘化醇’,及其交接,万物由此蕃滋,故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男女者,雌雄牝牡之称也。

    夫人之精既皆自下,岂氤氲不自下乎按《月令》建子之月,‘律中黄钟’,黄者,地中之色也。

    钟者,种也,言十一月阳气种于黄泉也。

    故知浑天之形,其半常居地下。

    地之下有水,水之下有气,气之下有天,天之元气自水而升地,自地而升天,自天而回还水下,所谓一阴一阳而无穷也。

    故《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阳气在下,即知氤氲之气所存焉。

    ” ◇枢机 《系辞》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孔颖达曰:“枢,户臼。

    机,弩牙。

    ”明曰:“枢是门关,非户臼也。

    何以知之机是弩牙,牙发则前去;枢是门关,关发即扉开,则是门之开闭,由关不由臼也。

    且臼非能动转,安得谓之发乎道书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盖以门关来去,故不蠹败。

    户臼何谓不蠹乎是知颖达之说廖也。

    ” ◆《尚书》 ◇三江既入 《禹贡·扬州》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孔安国曰:“震泽,吴南太湖名。

    言三江既入,致定为震泽也。

    ”郑玄云:“江自彭蠡分为三,既入者,入海也。

    ”明曰:“底,致也。

    安国之意,以为三江之水入于震泽,所以致定也。

    按洪水之时,包山襄陵,震泽不见。

    三江之水既入,然后方为震泽〉成以既入为海,可谓得之。

    言三江之水已入于海,然后平陆出。

    平陆出,然后震泽致定也。

    ” ◇包匦菁茅 《禹贡》扬州所贡,“包匦菁茅”。

    孔安国曰:“包,橘柚也。

    匦,匣也。

    菁以为菹,茅以缩酒。

    ”僖四年《左传》称齐侯责楚云:“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杜元凯曰:“包,裹束也。

    茅,菁茅也。

    ”明曰:“孔失而杜得也,何以言之按太史公《封禅书》云:‘江淮之间,一茅三脊’。

    是知菁茅,即三脊之茅也。

    菁者,茅之状貌菁菁然也。

    三脊之茅,诸土不生,故楚人特贡之也。

    孔云菁可为菹,是谓菁为蔓菁也。

    且蔓菁常物,所在皆生,何必须事楚国匣盛而贡之哉故知孔失之矣。

    ” ◇血流漂杵 《武成》云:“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孔安国曰:“血流漂杵,甚言之也。

    ”明曰:“血流舂杵,不近人情。

    今以‘杵’当为‘杆’字之误也。

    按《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左传》郄至举此云:‘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则是古人读‘干’为‘汗’。

    杆一名楯,一名橹。

    《汉书》云:‘血流漂橹’,橹即杆俗呼为傍牌,此物体轻,或可漂也。

    ” ◇周康王名 《周书·顾命》云:“用敬保元子钊”。

    孔安国曰:“钊,康王名也。

    ”诸儒皆读‘钊’为‘昭’。

    明曰:“读者非也。

    ‘钊’当音‘枭’。

    按字书六体,一曰谐声。

    此‘钊’字谐声字,口边着斗,是‘叫’字,即金边着斗当音‘枭’明矣。

    今人依钭従刀者,讹也。

    且昭王是康王之子,岂有子谥父讳而音同乎是周人本读为‘枭’。

    今人误读‘昭’字矣。

    ”或曰:礼不讳嫌名,‘钭’、‘昭’音同而字异,得非嫌名乎?”答曰:“言语之间《诗》、《书》之内,有音同字异者,即不为之讳。

    岂父讳子谥,可用嫌名乎直今人读之非也。

    ” ◆《毛诗》 ◇序 先儒言《诗序》并《小序》子夏所作。

    或云毛苌所作。

    明曰:“非毛苌作也。

    何以知之按《郑风·出其东门》序云:‘民人思保其室家’。

    《经》曰:‘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毛传》曰:‘愿其室家得相乐也’。

    据此《传》意,与《序》不同,是自又一取义也。

    何者以有女如云者,皆男女相弃,不能保其室家。

    即‘缟衣綦巾’,是作诗者之妻也。

    既不能保其妻,乃思念之言,愿更得聊且与我为乐也。

    如此则与《序》合。

    今毛以缟衣綦巾,为他人之女,愿为室家,得以相乐。

    此与《序》意相违,故知《序》非毛作也。

    此类实繁,不可具举。

    ”或曰:“既非毛作,毛为《传》之时,何不解其《序》也?”答曰:“以《序》文明白,无烦解也。

    ” ◇沈朗新添 大中年中《毛诗》博士沈朗《进新添〈毛诗〉四篇表》云:“《关雎》后妃之德,不可为三百篇之首。

    盖先儒编次不当耳。

    今别撰二篇,为尧舜诗,取虞人之箴为禹诗,取大雅文王之篇为文王诗,请以此四诗置《关雎》之前,所以先帝王而后后妃,尊卑之义也。

    ”朝廷嘉之。

    明曰:“沈朗论诗,一何狂谬!虽《诗》之篇次,今古或殊,其以《关雎》居先,不可易也。

    古人为文语事,莫不従微至著,自家形国。

    故《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经》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由此而论,则《关雎》居三百篇之首,不亦宜乎!《语》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则孔子以《关雎》为首。

    训子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则《关雎》居《周南》先矣。

    且诗有四始,一曰风,二曰小雅,三曰大雅,四曰颂。

    《周南》实国风,而以帝王之事冠之,则失四始之伦也。

    甚矣!不知沈朗自谓新添四篇为风乎为雅乎为风也,则不宜歌帝王之道。

    为雅也,则不宜置关雎之前。

    非惟首尾乖张,实谓自相矛盾。

    其为妄作无乃甚乎?” ◇雎鸠 颜氏《匡谬》云:“雎鸠,白鷢。

    ”明曰:“按《左传》云:‘雎鸠氏,司马也’。

    《尔雅》云:‘雎鸠,王雎’。

    郭璞曰:‘今江东呼为鹗’。

    毛苌云:‘雎鸠挚而有别’。

    然则雎鸠之为鹗,不可易也。

    《尔雅》‘又扬鸟,白鷢’。

    是白鷢一名扬鸟,则雎鸠非白鷢明矣。

    ” ◇美目扬兮 《齐风·猗嗟》篇云:“美目扬兮。

    ”《毛传》曰:“好目扬眉也,”孔颖达曰:“眉毛扬起,故名眉为扬。

    ”明曰:“《经》无‘眉’文,毛何得以为扬眉孔又以为眉毛扬起,是其不顾经文,妄为臆说。

    盖扬者,目之开大之貌。

    《礼记》云‘扬其目而视之’是也。

    ” ◇美目清兮 又曰“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毛传》曰:“目上为明,目下为清。

    ”明曰:“亦非也。

    清者目中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