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昆仑山稀有大鸟 西王母瑶池宴客

关灯
    “三四十年的大灾,不是民生要没有孑遗吗?” 西王母道:“有圣天子在上,又有尊使的善于教导农田,使百姓多有蓄储,决不至于没有孑遗,不过百姓多受一点困苦就是了。

    ”大司农听了,还是苦苦恳求。

     西王母道:“老实和尊使说,可救我必救。

    当初令高祖黄帝,为蚩尤战败,并未来求救于我,但是我亦派人去救。

    今番虽有圣天子和尊使的这种诚意,苦于时机未到,叫我亦没法。

     圣天子是超越今古的仁君,我知道他自从即位以来,五日不在忧勤惕励之中,这是很可钦佩的。

    尊使可归去奏圣天子,稍释忧勤,将来大灾平定之后,至少总有二十年升平之福可享,现在劝他不必性急吧。

    ” 大司农见西王母的话说到如此,不好再说。

    但是千山万水而来,目的终不能达到,心中不免怏怏。

    西王母道:“尊使来到敝地,颇不容易,明日已邀几个朋友,请尊使同来叙叙,不要客气。

    ”说罢,向青鸟道:“你引了尊使向各处游玩一转,明日仍同来。

    ”青鸟应命,就来招呼。

     大司农起身与王母告辞,然后随着青鸟出去。

    只见大殿之旁就有一座用玉造成的楼,接着又是一座台。

    青鸟引着大司农登台一望,只见那大殿崇高宏大,非言语可以形容。

    殿的左右两旁及后面,参参差差,高高下下,有些在树林中藏着,隐隐约约露出一点,无非是金玉造成的房屋。

    青鸟道:“此地共有十二座玉楼,九重金台,其余苑囿宫殿,不计其数。

    ”又指着右面极远的方向向大司农道:“那边那株大树,就是蟠桃树。

    ” 大司农一看,只见那树密密层层不知道有多少大。

    起初以为是森林,并不在意,经青鸟说了,仔细再看,树中隐约似有无数红点,想来就是桃子了。

    便问道:“黄中李在何处?”青鸟道:“在后花园。

    因为敝主人非常爱惜,所以寻常人不易进去。

    ”两人在台上望了一会,只见四面来往的人甚多,男女都有,女貌固然美丽,男子亦秀雅不凡。

    大司农问了,才知道都是些侍女、从人之类。

    忽见一个侍女手中捧着一个玉盘,盘中盛着—个大李子,上台来说道:“敝主人遣某敬献大唐使者尝尝。

    ”大司农慌忙拜谢,将李子接了过来,又和侍女说声“费心”,又托她代向西王母处道谢。

     侍女去了,才看那李子,只见上面果然有天然的“黄中”二字。

    青鸟道:“刚才来的侍女名叫田四妃,是敝主人所钟爱的人。

    适才贵使者说起黄中李,想来敝主人知道了,所以叫她送来的。

    ”大司农道:“刚才说话之时,四面别无他人,何以贵主人会知道?”青鸟笑道:“不但在此地谈话敝主人能知道,就使几万里以外,敝主人亦能知道。

    不然,何以贵使者将来,敝主人已先叫某等迎接呢?不但某和贵使者谈话敝主人能知道,就是常人心中一转念,敝主人亦能知道,这个真叫作‘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呢。

    ” 大司农听了,尤其骇然,然而有点不信,以为是偶然的,手中拿着黄中李就要下台。

    青鸟道:“敝主人敬献之李,何不尝尝呢?”大司农道:“本想就尝,不过这种仙果是不可多得之物。

    某家有老母,想留着归以奉母,所以不尝了。

    ” 下得台来,行不儿步,只见又有一个侍女走来说道:“敝主人请大唐使者吃了这李子吧,将来归遗太夫人的,另外再奉赠可也。

    ”大司农听了,才知道青鸟的话是真话,慌忙应道:“是,是。

    ”那侍女去了,就将黄中李吃去,果然味美非常,便问青鸟道:“刚才这侍女是淮?”青鸟道:“她叫郭密香。

    ” 于是两人走出了琼华阙,就看见一种异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

    据青鸟说,名叫“钦原”,是非常毒的,螫鸟兽则鸟兽死,螫树则树枯,所以不可去惹它。

    大司农道:“不害人吗?”青鸟道:“不惹它不害人。

    ”大司农想到凉风山脚下去望望,青鸟道:“可以。

    ”于是同走至凉风山下。

     只见有一个怪兽,其大如虎,有九个人头,朝着东,立在那山边。

    青鸟道:“这个叫开明之神,是替天帝守门的。

    凉风山上的城墙是用黄金积成,所以名叫金墉城,周围千里,共有九门,都是归开明神守的。

    ”大司农各处望了一会,时已不早,遂回客馆。

     到得次日一早,又由青鸟引导,到琼华阙里那个大殿上。

     这时西王母还未出来,大司农趁此四面一望,只见当中上面一块匾额,大书“光碧堂”三字,一切陈设非金即翠,穷极华丽,所有物件大半不知其名。

    青鸟道:“这座殿就是前此所说的倾宫,贵使者看还大吗?”大司农道:“大极,大极,人间断乎没有的。

    ” 正在说时,忽见殿后面有无数的绝世名姝拥着一位慈善和蔼、丰姿美秀的中年妇人走出来。

    大司农刚想回避,青鸟又过来介绍道:“敝主人请见。

    ”大司农弄得来莫名其妙。

    见礼之后,称她是王母又不好,不称她王母又不好,正在为难,倒是王母先说道:“尊使不要生疑,说我的形状换过了。

    要知道今日这个相貌是我的真形。

    昨日所见的相貌不是我的真形。

    我昨日为什么不以真形见尊使呢?这其间有个原故。

    因为我是个天上的刑官,居在西方,禀着秋气,我的职司是管人世间灾疠的事情和五刑残杀种种的事情。

    西方属白虎,所以我的章服是白虎形,就和人世间官员所着的貂蝉豸冠一样。

    这次尊使奉帝命而宋,为百姓请命,是公事,不是私事,在官则言官,所以我不敢不穿了章服相见。

    至于今朝,我们大家聚聚谈谈,纯系私交,用不着穿章服,所以不妨以真形相见了。

    ” 大司农听了这番话,方才恍然明白,暗想:“我此番来,看见了许多怪类,如大鵹等,如昨日所见开明神等,大半都是禽形兽状,或者亦是章服,亦未可知耳。

    ”当下诺诺连声,并无话可说。

    西王母又指着同出来的一大批女子向大司农介绍道:“这许多都是我的女儿。

    ”指着立在最前面的一个说道:“这是三小女玉巵娘。

    ”又指着一个说道:“这是最小的小女婉罗。

    ”又指着一个说道:“这是第二十三个小女瑶姬。

    ”西王母尽管一个一个的指着介绍,但是大司农实在记不得,认不清,只能个个躬身行礼而已。

     过了些时,只听得半空中鸾鸣鹤唳之声,原来是众神仙纷纷而来了。

    有的骑鸾,有的乘凤,有的跨鹤,有的骖龙,有的坐云车,有的驾白鹿,有的御清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无所不有,光碧堂上顿然热闹非常。

    但是大司农却窘了,一个都不认识,只好站在一方,旁观静听。

    然而那些神仙却个个认识大司农,都过来和他攀谈。

    过了一会,有一个女仙倡议说:“此地太板,没有风景,不如到瑶池去。

    ”西王母道:“我是预备在那边宴会的,现在且在此地再坐一坐,还有几个客没有到呢,等到齐之后,一同去吧。

    ”说时,早有无数侍女每人拿着一个玉盘,分敬众客,一个人一盘。

    大司农接到了,只见盘中盛着血红的流汁,不知什么东西。

    西王母过来说道:“贵客光降,无物奉敬,这是此地山上的土货,名叫朱露,不要见笑,尝尝吧。

    ”大司农饮完了,觉得其甘如饴,香美非常。

     过于一会,又来了无数神仙,于是大众同到瑶池去。

    大司农看那瑶池,广大无际,但觉三面环抱陆地,如月牙形一般,不知道有多少里。

    池中荷花盛开,清香沁脑。

    池的东首,一株大不可言的桃树,树上满结桃实。

    临池十余丈,有一间极大极精美的房屋,像是玉琢成的,西王母就邀大家到屋内来坐。

    大司农见那室内光明洞达,重重珠幕卷,面面绮窗开,说不尽的繁华气象。

    那时筵席都已备好,大家以次入席。

    陪大司农的是一个长头老人,王母过来介绍道:“这位是角亢二星之精,就是人世间所说的寿星老头儿。

    ” 大司农听了,改容起敬。

    一时肴酒纷陈,觥筹交错。

    大司农向来业农,生平俭素,都是目所未见,口所未尝,不要说各种肴馔的名目不知道,就是那酒味亦异乎寻常。

    寿星道:“这酒是主人自己酿的,用琬琰之膏,澄清了做出来,饮之于人有益,可以宽饮几杯。

    ”大司农酒量本宏,遂连饮多杯。

    回看那四面席上,男女混坐,嬉笑杂作,足足有数百席,便是王母的女儿,亦都在内。

     忽而之间,只觉得天旋地转,房屋移动。

    正在疑讶,向外一看,只见阶下已换下形状,陈列许多乐器,有许多仙女立在那边,原来要奏乐了。

    大司农才悟到这间就是旋室,暗想:“如此大室能使它自由旋转,真是鬼斧神工,如不亲历到,虽说煞,亦不相信的。

    ”一时乐声大作,杂以歌声,畅志怡神,儿忘身世。

    寿星道:“这是主人亲谱之乐,名叫‘环天’。

    这曲子叫《玄灵之曲》。

    这歌曲的女子,名叫法婴。

    这些乐器,如岑华之镂管,咈泽之雕钟,员山之静瑟,浮瀛之羽磬,亦都是重霄之宝器,很贵重有名的,”寿星一一指点,大司农一一听记。

    只听见《玄灵曲》中有两句歌得清清楚楚,叫作:玄圃遏北台,五城焕嵯峨。

    启彼无涯津,泛此织女河。

     声音悠扬婉转,悦耳之至。

    正想再听,忽然有长啸之声出于席间,忽高忽低,忽徐忽疾,或如鸾凤之鸣吟,或如丝竹之激越,跌宕往复,足有半个时辰,方才停止。

    那时乐也终了,歌也止了,大家齐说道:“主人绝技,佩服,佩服。

    ”王母道:“献丑,献丑。

    ”过了一会,献上醴泉及蟠桃二种,这醴泉亦是昆仑山的出产。

    大家饮食完毕,又到瑶池边散步一回,各各告辞,跨凤骑龙,纷纷而去。

    大司农亦致谢告辞,仍由青鸟陪伴回至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