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发挥作用
关灯
小
中
大
回想上一次见面时,他对太子之位还很抗拒,现在却有些动摇了。
看来那些韩国外戚的策略非常奏效,长此以往,成蛟恐怕真会重蹈历史覆辙,叛秦降赵。
这怎么行? “说说你到底为什么疑惑。
”吴巨追问。
“我想知道,我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该登基为太子。
”成蛟道。
吴巨思索了一会儿:“那我问你几个问题。
” “吴师请讲。
” “第一,你想要这个太子之位吗?”吴巨问。
成蛟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我对那个位置兴趣不大。
” 吴巨点点头。
他之前已经问过成蛟同样的问题。
实际上,他也能理解成蛟的感受。
自己的母亲、亲戚,还有常围绕身边的韩国外戚都说他是当太子的料,偏偏自己的父亲、秦国的王却坚决反对,甚至可以说是排斥至极。
换了谁都会感到迷茫和怀疑自己。
“第二,你觉得谁适合当太子?”吴巨接着问。
“贤能者。
”成蛟毫不犹豫地答道。
吴巨点点头。
“那你认为自己算是贤能之人吗?”吴巨又问了一遍。
成蛟陷入沉思。
许久之后,他缓缓摇头,“不清楚。
” “那让我来考考你吧。
”吴巨调整了一下姿势,取下脸上的丝巾,尽管双眼依旧紧闭。
“你觉得一国的根本是什么?”吴巨问道。
“肯定不是太子。
”成蛟想起文案中关于“太子为国本”的说法,摇摇头说。
“太子?或许可称作国家的支柱,但绝非根本。
”吴巨回应。
“我认为是王权。
”成蛟认真思考后回答。
“那么,若无王,国家必然**吗?”吴巨继续追问。
成蛟愣住了。
这个问题乍一听有些荒唐。
但细细琢磨却充满深意。
王不存在,国家是否必定消亡? 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王不在了,可能会有新王登基,也可能暂时进入道家所说的“无为之治”。
当年周赧王去世时,东周曾有一段无王的混乱期,几年后才迎来新君,但东周依然存续。
这样看来,王权并非不可或缺。
“统治阶层犹如国家的大脑,负责统筹事务,失去大脑,身体将瘫痪、混乱,不过,”吴巨缓缓说道,“即便没有大脑,人体也不一定死亡。
” 哗的一声。
成蛟感到一阵寒意。
他意识到吴巨正在引导他走向一条全新的思路。
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国本?”成蛟醒悟过来,追问。
“民,或者说是百姓。
”吴巨直截了当地答道。
“百姓?”成蛟吃了一惊。
“所谓国家,家与国相连,多人成家,多家居城,多城成郡,多郡成国。
”吴巨阐明自己的看法,“真正的根基在于百姓。
” 成蛟如遭雷击,顿时怔住。
百姓,竟然是国本? 他脑海中浮现出咸阳街头熙熙攘攘的民众。
从巨贾商绅到贩夫走卒,从士人官僚到工匠农夫,他忽然觉得吴师的观点独树一帜,虽看似荒诞却极为合理,难以挑出半点瑕疵。
“所谓百姓,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一群人。
” 吴巨接着说:“实际上,王权源自于百姓的支持。
因为百姓的支持,这片土地才有了部落首领,有了天子。
黄帝、炎帝、尧、舜、禹相继建立王朝,各国世代的王侯也由此诞生。
” “若无百姓支持,夏桀当政时,夏民便盼着日子快结束;商汤顺应民意**了夏朝,之后商纣失了民心,终被周文王与周武王取代。
” “再后来,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失去信任,最终死于犬戎之手。
但那些诸侯及其背后的势力,不也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吴巨感叹,“这句话虽常被人提起,但确实很有道理。
” “君如舟,民似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 吴巨意味深长地说。
这句最早出自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经魏征改进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早已被众多穿越者反复使用。
然而正因其经典与深远意义,它流传至今,被各类人引用。
这次吴巨特意给成蛟留了些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不知我的观点能否让你信服,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以你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成为秦国的储君。
” …… 成蛟没有回应。
他已经深深陷入吴巨的话语中,无法自拔。
这个观点已在脑海中根深蒂固。
这时,他感到有人拉扯自己的衣角。
一看,原来是魏磬在轻拽他的衣角,同时指向成蛟身后。
吴巨疑惑地看向成蛟背后,发现子楚不知何时已回到水榭,正站在成蛟身后,而后者竟毫无察觉。
回想起刚才,自己也是一样毫无察觉。
子楚的模样看起来已病了很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76章子楚与吕不韦的交谈 “大王。
” 吴巨站起身,恭敬地拱手行礼,完全没有被发现时的慌张。
成蛟看见子楚忽然出现,从吴巨的话中惊醒,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吴卿无需多礼,我只是回来取点东西。
”子楚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一卷文书后转身离去。
吴巨和成蛟面面相觑,颇为惊讶。
…… 子楚离开水榭,沿着池边缓步前行,来到一座亭子前。
亭内坐着一个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在等待子楚。
“参见大王。
”吕不韦拱手行礼。
子楚点头示意,两人坐下。
在这无人打扰的地方,气氛轻松许多。
自八年前从赵国邯郸回到咸阳,他们便成了真正的朋友。
子楚对吕不韦的信任,超过了其他大臣,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亲夏太后和亲生儿子成蛟。
“迎回政儿的事情进展如何?”子楚问。
“刚刚收到的消息。
” 吕不韦递过一封信给子楚,接着说:“本来已经有些松动,可不知道为什么又反悔了。
” 子楚看完信,叹了一口气,眼神微动:“反悔了?” “是的。
”吕不韦点头。
“丹这个人犹豫不决,我给出的条件应该足够打动他,何况他正全力对付燕国,应该害怕我们秦国进攻,把他南北夹击吧?”子楚语气冰冷,随即说道:“吕不韦,你觉得他为何反悔?” “臣不敢妄言。
”吕不韦低头说道。
“直说。
” “臣怀疑朝中有奸人从中作梗。
”吕不韦平静地说。
亭中顿时陷入沉默。
朝中谁能阻碍秦国迎回质子,答案显而易见。
“为了太子之位真是不择手段啊。
”子楚握紧拳头。
若非考虑到嬴政母子仍在赵国为人质,秦国的攻势会更猛烈,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大。
那群韩国外戚以此阻碍秦国迎接质子归国,固然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却牺牲了整个国家的利益。
典型的外戚行径! 子楚虽怒火中烧,面上却毫无波澜。
“不仅如此,他们还加强对公子政的监管,短时间内难以放松。
”吕不韦无奈地说道。
不得不承认,有了子楚逃离赵国的前车之鉴,嬴政想要用相同方式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
子楚沉默不语。
一阵寒风袭来,让子楚不禁想起嬴政。
远在赵国的他,恐怕比在秦国还要寒冷。
不知他是否添了衣物。
子楚想起刚才在亭中听到的成蛟和吴巨的对话。
“何为国本?若让政儿回答,他会怎么说?”子楚喃喃自语。
“大王为何有此疑问?”吕不韦心中一动,问道。
子楚长叹一声,避开了问题: “吕不韦,你知道的,寡人并非真
看来那些韩国外戚的策略非常奏效,长此以往,成蛟恐怕真会重蹈历史覆辙,叛秦降赵。
这怎么行? “说说你到底为什么疑惑。
”吴巨追问。
“我想知道,我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该登基为太子。
”成蛟道。
吴巨思索了一会儿:“那我问你几个问题。
” “吴师请讲。
” “第一,你想要这个太子之位吗?”吴巨问。
成蛟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我对那个位置兴趣不大。
” 吴巨点点头。
他之前已经问过成蛟同样的问题。
实际上,他也能理解成蛟的感受。
自己的母亲、亲戚,还有常围绕身边的韩国外戚都说他是当太子的料,偏偏自己的父亲、秦国的王却坚决反对,甚至可以说是排斥至极。
换了谁都会感到迷茫和怀疑自己。
“第二,你觉得谁适合当太子?”吴巨接着问。
“贤能者。
”成蛟毫不犹豫地答道。
吴巨点点头。
“那你认为自己算是贤能之人吗?”吴巨又问了一遍。
成蛟陷入沉思。
许久之后,他缓缓摇头,“不清楚。
” “那让我来考考你吧。
”吴巨调整了一下姿势,取下脸上的丝巾,尽管双眼依旧紧闭。
“你觉得一国的根本是什么?”吴巨问道。
“肯定不是太子。
”成蛟想起文案中关于“太子为国本”的说法,摇摇头说。
“太子?或许可称作国家的支柱,但绝非根本。
”吴巨回应。
“我认为是王权。
”成蛟认真思考后回答。
“那么,若无王,国家必然**吗?”吴巨继续追问。
成蛟愣住了。
这个问题乍一听有些荒唐。
但细细琢磨却充满深意。
王不存在,国家是否必定消亡? 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王不在了,可能会有新王登基,也可能暂时进入道家所说的“无为之治”。
当年周赧王去世时,东周曾有一段无王的混乱期,几年后才迎来新君,但东周依然存续。
这样看来,王权并非不可或缺。
“统治阶层犹如国家的大脑,负责统筹事务,失去大脑,身体将瘫痪、混乱,不过,”吴巨缓缓说道,“即便没有大脑,人体也不一定死亡。
” 哗的一声。
成蛟感到一阵寒意。
他意识到吴巨正在引导他走向一条全新的思路。
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国本?”成蛟醒悟过来,追问。
“民,或者说是百姓。
”吴巨直截了当地答道。
“百姓?”成蛟吃了一惊。
“所谓国家,家与国相连,多人成家,多家居城,多城成郡,多郡成国。
”吴巨阐明自己的看法,“真正的根基在于百姓。
” 成蛟如遭雷击,顿时怔住。
百姓,竟然是国本? 他脑海中浮现出咸阳街头熙熙攘攘的民众。
从巨贾商绅到贩夫走卒,从士人官僚到工匠农夫,他忽然觉得吴师的观点独树一帜,虽看似荒诞却极为合理,难以挑出半点瑕疵。
“所谓百姓,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一群人。
” 吴巨接着说:“实际上,王权源自于百姓的支持。
因为百姓的支持,这片土地才有了部落首领,有了天子。
黄帝、炎帝、尧、舜、禹相继建立王朝,各国世代的王侯也由此诞生。
” “若无百姓支持,夏桀当政时,夏民便盼着日子快结束;商汤顺应民意**了夏朝,之后商纣失了民心,终被周文王与周武王取代。
” “再后来,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失去信任,最终死于犬戎之手。
但那些诸侯及其背后的势力,不也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吴巨感叹,“这句话虽常被人提起,但确实很有道理。
” “君如舟,民似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 吴巨意味深长地说。
这句最早出自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经魏征改进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早已被众多穿越者反复使用。
然而正因其经典与深远意义,它流传至今,被各类人引用。
这次吴巨特意给成蛟留了些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不知我的观点能否让你信服,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以你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成为秦国的储君。
” …… 成蛟没有回应。
他已经深深陷入吴巨的话语中,无法自拔。
这个观点已在脑海中根深蒂固。
这时,他感到有人拉扯自己的衣角。
一看,原来是魏磬在轻拽他的衣角,同时指向成蛟身后。
吴巨疑惑地看向成蛟背后,发现子楚不知何时已回到水榭,正站在成蛟身后,而后者竟毫无察觉。
回想起刚才,自己也是一样毫无察觉。
子楚的模样看起来已病了很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76章子楚与吕不韦的交谈 “大王。
” 吴巨站起身,恭敬地拱手行礼,完全没有被发现时的慌张。
成蛟看见子楚忽然出现,从吴巨的话中惊醒,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吴卿无需多礼,我只是回来取点东西。
”子楚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一卷文书后转身离去。
吴巨和成蛟面面相觑,颇为惊讶。
…… 子楚离开水榭,沿着池边缓步前行,来到一座亭子前。
亭内坐着一个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在等待子楚。
“参见大王。
”吕不韦拱手行礼。
子楚点头示意,两人坐下。
在这无人打扰的地方,气氛轻松许多。
自八年前从赵国邯郸回到咸阳,他们便成了真正的朋友。
子楚对吕不韦的信任,超过了其他大臣,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亲夏太后和亲生儿子成蛟。
“迎回政儿的事情进展如何?”子楚问。
“刚刚收到的消息。
” 吕不韦递过一封信给子楚,接着说:“本来已经有些松动,可不知道为什么又反悔了。
” 子楚看完信,叹了一口气,眼神微动:“反悔了?” “是的。
”吕不韦点头。
“丹这个人犹豫不决,我给出的条件应该足够打动他,何况他正全力对付燕国,应该害怕我们秦国进攻,把他南北夹击吧?”子楚语气冰冷,随即说道:“吕不韦,你觉得他为何反悔?” “臣不敢妄言。
”吕不韦低头说道。
“直说。
” “臣怀疑朝中有奸人从中作梗。
”吕不韦平静地说。
亭中顿时陷入沉默。
朝中谁能阻碍秦国迎回质子,答案显而易见。
“为了太子之位真是不择手段啊。
”子楚握紧拳头。
若非考虑到嬴政母子仍在赵国为人质,秦国的攻势会更猛烈,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大。
那群韩国外戚以此阻碍秦国迎接质子归国,固然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却牺牲了整个国家的利益。
典型的外戚行径! 子楚虽怒火中烧,面上却毫无波澜。
“不仅如此,他们还加强对公子政的监管,短时间内难以放松。
”吕不韦无奈地说道。
不得不承认,有了子楚逃离赵国的前车之鉴,嬴政想要用相同方式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
子楚沉默不语。
一阵寒风袭来,让子楚不禁想起嬴政。
远在赵国的他,恐怕比在秦国还要寒冷。
不知他是否添了衣物。
子楚想起刚才在亭中听到的成蛟和吴巨的对话。
“何为国本?若让政儿回答,他会怎么说?”子楚喃喃自语。
“大王为何有此疑问?”吕不韦心中一动,问道。
子楚长叹一声,避开了问题: “吕不韦,你知道的,寡人并非真